公元954年,建立不到三年的后周迎来了它的第二位皇帝,即后周世宗柴荣。
他在位期间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使得朝堂之上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而他的军事能力更是惊人,被称为五代十国最杰出的君王之一。
有人说,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的话,可能就没有宋朝的屈辱了。高平之战,便是他短暂生命的高光时刻之一。
公元921年,柴荣出生在河北,祖父曾是当地富户,但到了父亲这辈,家道中落。
后来柴荣去投靠他的姑姑柴氏,由于他经常帮助姑父郭威处理各项杂事,深得姑父喜爱,后被其收为养子,改名郭荣。
为补贴家用,柴荣常外出做茶叶生意,利用间隙学习武艺。长大后,便随郭威参军。随着郭威官职一步步高升,手中权力越握越大,后兵变胜利,黄袍加身,建立后周。在郭威去世后,柴荣顺利登基。
柴荣刚一登基,考验便接踵而至。因为他虽是养子身份,与郭威感情深厚,但战功更盛的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论血缘关系比他更亲近。
再加上当时朝堂执掌在权臣手中,柴荣迫切需要战功,树立自己的威信。很快,这机会便送上门来了。
柴荣即位之时,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全国有十多个分裂政权,契丹人也虎视眈眈,对中原王朝构成了重大威胁。定都太原的北汉皇帝刘崇便打算趁后周新君登基,政权不稳之际,一举灭周。
当然,刘崇还没被高兴冲昏头脑,有自知之明,知道单打独斗不占优势,于是“遣使请兵于契丹”,去契丹求援,契丹派杨衮率“十万大军”前来相助,但实际兵力在七万左右(万余骑兵加五六万步兵)。
北汉几乎派出了当时所有的骑兵,剩下的步兵都是精锐部队。北汉和契丹联军,浩浩荡荡向后周边境挺进,没过两日便到达潞州。
当然,冲在前方的仍然是北汉军队。后周在接到战事预警后,也立马采取了反击。
镇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部下穆令均率两千骑兵迎敌,但最终却因为敌众我寡,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惨败,穆令均阵亡。
此后,联军主力南下,想要继续乘胜追击,留少数人围困潞州,想要一举消灭后周。
柴荣想御驾亲征,但朝臣劝他说:陛下登基时间尚短,一旦御驾亲征极有可能造成人心动荡,还不如派一个信得过的大将前去。
朝臣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一旦柴荣离开京城,后方起火,发生叛乱,更是得不偿失。
只不过面对大家的轻视与劝诫,柴荣还是坚持出征,所以尽管还有些反对声音,但见无法更改他的决定,也就不了了之。
柴荣率军北上,抵抗北汉和契丹的联。刘崇不知道柴荣要御驾亲征,往后周都城扑去时,与后周前锋相会于高平,随即展开激战,后周初战告捷。
刘崇见后周兵力不多,便认为凭北汉之力,可将其拿下,不让契丹插手。杨衮见后周虽人数较少,但各个训练有素,明显是有备而来,劝刘崇不要轻敌,但他却不以为意。
双方没打几回合,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逃跑,手下千余名士兵见主将逃跑,纷纷投降北汉。还散布谣言,动摇军心。关键时刻,柴荣亲率部队,直冲刘崇而去,而刘崇在听到柴荣亲临的消息,吓破了胆。
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和同伴张永德分为左右两翼,各领两千人马,随柴荣奋起杀敌,发起进攻。
麾下士兵们见主帅如此拼命,也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厮杀在前。北汉将士们被后周如此不要命的打法吓得惊慌失措,士气渐落下风。
没过多久,北汉大将张元徽因战马被刺,死于乱刀下,北汉军队迅速溃败,战局反转,北汉大败,被歼两万余人。
辽将杨衮见后周军如此勇猛,又痛恨刘崇不听其言,致使惨败,于是便坐观上壁,率契丹铁骑撤退。
等战事初定后,柴荣开始整顿军纪,斩杀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数十位将士,赏赐了以赵匡胤为首的一大批功臣。
高平之战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关键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柴荣展现出惊人的军事素养,也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头条创作挑战赛#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