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增加大豆消费、形成健康营养的膳食结构,除了在消费端加强引导,供给侧也要再加把力。还要看到,饮食结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倡导“增豆控油”、优化膳食结构,不妨多些耐心,给产销双方都留点时间。

正值2024全民营养周,“增豆控油”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今年全民营养周以“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为主题,倡导增加大豆、牛奶健康消费,合理控制食用油消费,形成健康营养的膳食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用大豆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在数千年的大豆栽培、加工、食用历史中,单是大豆花样百出的吃法,就能凑出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报菜名”。古人“七月亨(通‘烹’)葵及菽”,又“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大豆既是养生药物,又是健身食品。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缺一大块。”如今,随着消费人群的细分,大豆制品品类更是愈发丰富:从“重量级”淮扬名菜文思豆腐,到百吃不厌的休闲零食五香豆干,从烧烤绝配“花毛一体”,到家常必备黄豆酱、豆豉等,更不用提豆浆、豆腐脑、豆花承包了许多人的早餐,豆乳蛋糕、大豆冰激凌、大豆酸奶等餐后甜点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潮流之选,可以说,大豆制品几乎遍及我们饮食消费的各个场景和领域。那么,吃豆吃了几千年,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提倡多吃豆?

这首先要从大豆的营养价值说起。大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其营养价值与肉类相似,因此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备受营养学家推崇的品种。此外,大豆中的异黄酮、植物固醇等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有一定的帮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还将“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作为核心推荐准则之一。但在实际中,我国居民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自200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成年居民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从2000年的每天14.5克下降到2018年的每天12.8克。根据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今年4月底印发的《“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目前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未达到推荐摄入量。此外,多吃豆制品还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层面的考虑。与畜牧业相比,生产豆制品需要较少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并且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通过增加豆制品在饮食中的比例来替代一部分肉类消费,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是一种更加环保的消费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营养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这也为“增豆控油”、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提供了良好基础。倡导增加大豆消费、形成健康营养的膳食结构,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公众主动健康责任,关注自身饮食健康,广泛开展饮食教育,做好合理健康膳食相关知识的科普,培养居民良好饮食习惯。除了在消费端加强引导,供给侧也要再加把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豆制品产品类型。不同大豆食品的营养成分因制作过程和成品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烹饪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大豆营养价值的保留,而当前家庭烹饪可选择的方式有限,这就需要更加积极地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豆制品,为健康饮食提供更多选择,让“吃豆”覆盖更多消费场景。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豆制品加工工艺。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好吃与否是评价一种食物的重要标准,“吃得健康”固然重要,“吃得美味”也不容忽视。为此,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力度,改进加工制作工艺,留住健康食品的好味道,让消费者吃得香、愿回购、想多吃。

还要看到,饮食结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倡导“增豆控油”、优化膳食结构,不妨多些耐心,给产销双方都留点时间。

作者:赵宇恒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监制: 梁冰清 编辑: 暴佳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