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科技特长生?”,这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想培养孩子走科技特长路线,需要我们有怎样的科学规划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成为科技特长生,要有一定的关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特长,或在市级及以上的相关竞赛中获得三级及以上证书。而且认定要求极高,该类学生的认证,需要在专业比赛(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别)中获得前三名才能被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按照幼—小—初—高四个成长核心阶段,为家长朋友们树立了「培养科技特长生」计划,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一些参考建议。

幼儿时期:3-6岁

此时最关键的是对基础思维与逻辑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选择通过积木搭建、图形化编程等形式,对孩子进行启蒙。这类启蒙活动,更多的是在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图形化编程简单易上手,通过缤纷的代码色块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6-11岁

通过图形化编程搭配硬件的学习,培养编程逻辑,通过感知、体验、创造的过程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

到了高年级,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明确科技特长的方向,例如,孩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可以开始学习C++,为后续的信息学奥赛做准备。获奖之后可通过信息学特长升入重点高中和清北复交等名校。

初中时期:12-15岁

由于信息学奥赛方向需要孩子有足够强的天赋和刷题的时间积累,所以建议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是否走C++特长生路线;这个时期规划上主要为初升高综评50分准备,途径是通过参加综评和白名单赛事并获奖,应该在初三之前拿到10+赛事证书。

那么通过软硬件结合的编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知识等学习,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真正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过程也就刚好匹配了创新课题的要求。

高中时期:16-18岁

高一根据实际情况(初中是否已经获得csp比赛对应的名次),能否通过信息学奥赛特长进入清北复交来选择C++的继续学习与否,针对性的准备一个较有难度的课题(高中必备研究性课题才能毕业)。

参与国际赛事或白名单顶尖赛事,同时抓紧文化课学习,准备走85%高考成绩+15%综合素质的招生方式。

同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否要走科技特长生路线,或者是否最终真正成为科技特长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让孩子尽早接受机器人编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孩子的成长及能力培养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