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刘玉玺

立夏时节,群山苍翠,绿水环绕,“两江八河”流域草木繁盛,空气清新,环境舒爽。文县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条件,为黑木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近日,气候变暖,环境温润,正是文县黑木耳生长的绝佳时期。笔者走进文县石鸡坝镇石鸡坝村,看见成片的黑木耳大棚镶嵌在国道与白水江之间,基地棚内吊挂着的圆柱状木耳整齐排列,菌棒上长满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宛如黑丝绒般柔软,又似恣意绽放的花朵般充满活力,肥厚光亮,长势喜人,甚是好看。村民们提着桶,在菌棒之间穿梭,采摘、运输、晾晒,喜笑颜开,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真是一举两得。”正在娴熟地采摘木耳的村民李美莲感到十分满足。

近年来,文县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始终将产业发展视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按照“长短结合、大小结合、远近结合”的思路,依据“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的产业发展理念,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增收,成功打造出多个助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尤其是以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县独特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黑木耳“肉厚耐嚼、韧而不硬”的卓越品质。今年,石鸡坝镇紧紧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促增收”的发展目标,将黑木耳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发展引擎,助力群众实现“短平快”增收致富。

黑木耳种植基地采用“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流转群众土地,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据石鸡坝镇党委书记杜欣介绍:“这片黑木耳种植基地占地44亩,建有高标准大棚35座和晾晒棚20座。目前投放袋棒70万袋,能吸纳当地村民30多人长期务工,预计年经济收益将达到105万元。”

该基地秉持“人不闲、棚不闲”的循环发展理念,在黑木耳采摘结束后,无缝衔接滑子菇、香菇等菌类种植,确保经济效益持续最大化。文县蔬菜中心主任王海鹏表示:“文县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种植。在不断摸索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木耳+夏菜’‘羊肚菌+夏菜’等轮作模式,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

为给黑木耳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文县农业农村局在即墨现代农业产业园(尚德镇尹家坝村)举办了全县食用菌(木耳)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对全县2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部分村社干部、食用菌种植能人大户、专合组织负责人等60余人进行了培训。

石鸡坝发展木耳产业只是全县的一个缩影。2024年,文县在尚德、丹堡、石鸡坝、铁楼、天池等18个乡镇19个村,共发展种植黑木耳585万袋。目前,已建成“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链式发展模式的文县食用菌(木耳)产业园1个、黑木耳种植基地19个,实现了食用菌(木耳)工厂化、标准化种植。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