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个航天领域的专家黯然离世,此时的我国民用航天技术在多年停滞研发后突然出现转机时,却损失了这么一个航天巨星,实在是让人感伤。

他是曾经致力于研发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民用航天飞机的著名航天专家,但是面对我国当时的困难,只能心怀遗憾,这也成为了他的心结。

临终之前的他还在想着,那个因为经费不足而没有能够投入批量建造出来的运10飞机

这个航天巨星是谁?他为我国民用航天技术做出过哪些贡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天巨星马凤山

马凤山出生在江苏省一个农民家庭中,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解放,老百姓的家中都不好过,但是随着马凤山的父亲转行去做起了小生意,才让马凤山的几个兄弟开始上学读书。

马凤山在1949年建国后,凭借着自己的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开始学习航空工程。

此时的中国刚刚建国,我国在军事上和民用上的航天技术十分落后,极其需要能够研发航天技术的人才,

就这样马凤山在毕业后前往了哈尔滨,开始了自己的航天研发的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59年时,很多中国科学家会前往苏联留学,学习先进技术,当时的苏联和我国的军事合作还是很融洽的,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先进知识,马凤山和同事们前往了苏联。

在苏联马凤山和同事们学习了很多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此时的苏联图-16轰炸机和我国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

如何安装从苏联引进的图-16轰炸机成为了马凤山和他同事们最重要的学习内容,马凤山有一个学习习惯,他喜欢把自己所学知识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增加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并且还可以时不时的拿出来翻阅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在苏联学习的这段时间,苏联专家不止一次的提醒着马凤山和他的同事们不需要做笔记,这些资料后期都会发到国内。

此时的马凤山和同事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料再也拿不回来了。

当马凤山和同事们回到祖国后,很快中苏关系恶化,此时很多研究资料都被苏联销毁,根本就不会送回国内,而马凤山的笔记成为了我国研究战斗机的重要资料。

马凤山的这个笔记为我国建造轰-6战斗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马凤山也成为了一跃成名成为了飞机总设计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马凤山被调往西安飞机制造厂担任设计所副所长,他开始了自己的航天科技研发的新征途。

升职的马凤山没有过分激动,此时对于他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运-8飞机的设计方案,这是我国第一款运输飞机,他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为运-8建造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同时,和苏联大搞全球冷战和军事备战的美国却和中国的关系缓和,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和中国领导层频繁接触,此时的中国航天技术再次遇到了新的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国内就开始有一种声音响起,要建造自己国家制造的载人客机,1970年毛泽东主席提到上海这个地方很适合建造飞机,自此上海开始积极的投入航空技术的研发。

此时全国的航空发展已经开始向上海转移,此时的马凤山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上海继续攻克航空客机的研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10的研发历程

研发运-10有多么的艰难?这么说吧,当时的上海的没有能够制造出来合格的客机能力,我国当时对于载人客机的技术研发很是薄弱,关于载人客机的材料还是设计都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全国人民有多么期待运-10的建造进度呢?作为未来可能要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客机,这就是我国对外的脸面,大家对此都非常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凤山提出了一个建议,以轰-6为基础,改造成为客机,但是轰-6是战斗机,如何能够改造成为民航客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难题。

可是这都是盲人摸象,如果真的能有一架客机让我们来研究的话就好了,事情就是这么巧,1971年,有一家别国航空公司的波音客机在我国新疆出现坠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有关高层下令,让研发人员尽快赶往新疆,着手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航空技术科研人员的研究之后,我国已经掌握载人客机的初步数据,此时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研发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随着马凤山带领着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各种外国的先进技术时,运-10的图纸已经设计完毕,1980年运-10的试飞机建造完毕,全体研发制造人员都激动不已。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运-10的试飞结果,运-10试飞圆满成功,此时这个消息一经发布,有人欢喜有人忧,我国人民沸腾了,这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次奇迹,但是美西方国家却在此时发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英美国家的媒体开始大肆宣传我国的民航工业的兴起,这意味着我国的民航工业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自主产出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10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试飞,运-10完全符合作为载人客机的标准,安全和性能都达标。

虽然研发试飞的运-10成功了,但是当时的我国没有选择运-10批量生产的计划。

这让很多当时参加研发的人员联名上书请求不要停滞运-10的研发请愿书,这是我国研发人员的心血,他们当时真的是为了我国民航发展而发声。

很遗憾这个意见没有被采纳,此时的航空部门有着别的打算,运-10的继续研发计划也被搁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成为了马凤山后半生的隐痛,此时的他面对被搁置的运-10,这是他和同事们并肩研究制造出来的中国人自己的民航客机,此时所有的研发成果被全面搁置,这让他如何能够释怀?

到底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的运-10搁置了起来,这对我国民航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花费上万亿购买的教训,中国民航发展再次重新出发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对民航工业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知,此时对于耗费巨资自主研发民航客机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多,相比军用飞机而言,民航工业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

当时有一种说法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这种说法影响着我国对于自主研发客机的积极度,此时美国的航空公司抛出了诱饵,只等着我们咬上这个鱼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我们还是误判了未来的发展。1984年,我国的航空工业和美国麦道公司开始了合作,我们主要做的工作就是组装飞机,完全没有任何研发技术的可能,这对我国研发自主生产客机的产业链十分不利。

当时的运-10试飞成功让欧美航空公司警觉了起来,如果中国自己研发出了民航客机,那就意味着整个中国市场就没有他们进入的空间。

美国麦道公司和我国的航天工业合作之后,运-10此时的研发投入产出的机会彻底破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已经为和麦道公司合作花费了数万亿人民币,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麦道客机进入中国市场,此时出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以外。

波音公司收购了麦道航空公司,麦道公司和我国的协议变成了一张废纸,我们投入的钱都打了水漂。

我国当时经济水平并不高,投入如此之多的巨款,让整个民航工业全面陷入了停滞,我国的民航工业从曾经运-10刚出现时和先进国家拉进的15年差距,此时又再次倒退了回来。

这也成为了马凤山心中最难以言说的痛,直到他1990年离世之时,还是没有看到中国民航的再次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民航工业被搁置,这也是当时的国力所限,但是那些研发人员没有放弃,他们一直在等待一次机会。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发展民航工业的新机会随之到来,1999年,我国开始提出了关于民航客机的新型发展道路。

这一次坚持了自主研发的决心,要在国际上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民航工业产业链。

2023年我国的C919客机完成了100小时以上的验证飞行,颁发了运营许可,从此我国民航工业自此开始了一个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在中国商业飞机制造基地的运-10样机旁边,有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曾经的航空研发人员的精神,这是对我国那些曾经经历过运-10研发的科研人员的致敬。

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设立了一处马凤山总师的纪念铜像,一次激励着这些研发人员能够传承到马凤山同志的研究精神,让民航工业发展探索的火种就此传承下去。

结语:

马凤山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他生于建国前,在建国后被祖国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航空技术人才,此后又为我国的航空事业研究发展呕心沥血,如此一个传奇人物,当真可以被称为“航空巨星!”

希望马凤山的研究精神和为国奉献的热血能够被传承下去,让中国民航工业能够逐渐在国际航空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