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叶琳

在第135届广交会上,主打“绿色”牌的产品受到了境外采购商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贸企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加速发展绿色贸易。

为促进绿色贸易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构建绿色贸易体系指明了方向。比如,在完善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方面,《“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到不仅要支持认证机构加快拓展绿色低碳贸易认证服务,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认,还要推动国内国际绿色低碳贸易规则、机制对接。另外,还要鼓励引导外贸企业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转型,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绿色贸易发展至关重要,建议可建立绿色贸易发展促进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货物目录,逐步纳入进出口统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在这方面,《“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到,要积极培育低碳贸易双循环企业和低碳大型骨干外贸企业,加大绿色低碳贸易主体支持培育力度,加强经验复制推广。

外贸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其绿色转型的速度,因此,行业商协会积极发挥指导与服务作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中提到,商协会等行业组织不仅要助力绿色低碳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还要积极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培训,不断增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和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机电外贸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机电商会持续开展普及性讲座或座谈会,提升企业双碳意识、不断开展能力建设,努力确保中小企业建立并培养转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贸易大有可为。但由于国内绿色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近年来中国绿色低碳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影响。中国相关部门在可持续贸易标准体系和认证方面的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对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完善。

以储能电池企业为例,虽然我国在电池生产技术和制造规模上具有优势,但在电池的环境监管治理方面仍显薄弱。相关部门须加快建立可追溯的碳足迹,以实现整个生命周期的可追溯且可查询。

必须看到,目前,中国各行业在绿色产品的可持续贸易标准体系和认证建设方面仍需加力完善,需多方发力共同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未来,中国外贸企业将在各项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下、多方合力的共同推动下,继续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