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我国老一辈的领导班子都已上了年纪,由于身体逐渐力不从心,很多领导人都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彼时国家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很多制度也不完善,因此第二代领导班子关乎到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发展大计,就连毛主席也不得不慎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73年,毛主席与邓公进行了一次交谈,当时毛主席已经80岁的高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神志依然十分清醒,还是一如既往的健谈,这次召见邓公,毛主席一方面是想问问邓公在工作时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另一方面则是有意让邓公接过承担第二代领导班子的重任,而在此之前,毛主席需要先考察一下邓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见面后,毛主席热情攀谈,两人从1927年的初相识,一直聊到建国后,这让邓公感动不已,虽然时隔几十年,但毛主席依然记得当年的种种遭遇,邓公对此大为感慨,最后,在谈话即将结束时,毛主席话锋一转,突然向邓公问道:“你说我走了之后中国会是什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毛主席随口所问,此前毛主席也问过王洪文同样的问题,但王洪文的回答并没有让毛主席满意,因此,毛主席想听听邓公会有怎样的见解,对于毛主席的突然发文,邓公当即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毛主席听完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那么,面对毛主席抛出的问题,当时邓公是怎么回答的呢?毛主席又为什么要问这么犀利的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73年3月,正在江西休养的邓公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中央的复职文件,已经年近七旬的邓公被告知尽快回到北京参加工作,这让已经赋闲许久的邓公欣喜不已,简单收拾了一番之后,邓公便携家人一起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实际上,这封复职文件是周总理亲自操办的,邓公此去北京也是协助周总理处理国务院的相关工作,当时已经73岁的周总理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前还查出患有膀胱癌,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本该停止工作,安心休养,但由于党内缺少能挑起大梁的核心干部,周总理只能带病继续奋战在工作一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周总理的劳碌毛主席都看在眼中,对此毛主席不止一次的劝告周总理要多休息,不可大意,后来为了减轻负担,周总理想到了赋闲在江西的邓公,周总理与邓公相识已久,早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两人便已经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当时周总理22岁,邓公只有16岁。

周总理非常欣赏和看重邓小平的才干,而同样的,邓公也一直视周总理为兄长,终身钦佩和敬重周总理,一次,邓公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提问时曾说:

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正是因为有这样彼此相知的交集,周总理才会力荐邓公回京工作,并多次带病在党内讨论邓公复出的问题,在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后,周总理当即向毛主席递交了政治局关于“请邓小平同志复出”一事的会议结果,毛主席也正有此意,于是复职文件就这样送到了江西。

收到复职通知后,邓公一刻也没有耽搁,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坐车来到了北京,当时邓公已经69岁,但依旧精神抖擞,工作也一如既往的一丝不苟,邓公做事坚持原则、行事果断,虽不苟言笑,但是一说话就像打出一颗子弹般铿锵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有了邓公的协助,周总理身上的负担顿时减轻了许多,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养,后来周总理又慢慢将邓公推到国务院副总理职位,让他与叶帅共同统筹党内的日常工作,邓公并没有让周总理失望,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数年,邓公依然能够快速上手,这让周总理很放心。

同年8月,工作大有成效的邓公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召见,毛主席比邓公年长11岁,两人早在1927年便已经相识,自参与革命以来,两人的人生轨迹多次重合,所以对毛主席而言,邓公是一起共过患难的亲密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次的见面,毛主席除了向邓公询问工作之事以外,还特意给邓公安排了一场“考验”,彼时已经80岁高龄的毛主席深感力不从心,身体和精力都在一点点的衰退,但国家建设尚未完成,侵略者仍虎视眈眈的盯着中国的发展,毛主席非常担心,因此,他必须要亲自把关第二代领导班子的人选,而邓公就是毛主席认为值得托付国家大事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那一天,毛主席与邓公聊了许久,身为抗战期间毛主席麾下的一员大将,邓公能文能武,让毛主席非常满意,从血战晋冀豫,到立马太行山,邓公演绎出了抗战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毛主席不止一次的推举邓公担任重职,足见邓公在毛主席心中的位置。

谈话即将结束时,毛主席表情突然凝重了起来,随后颇为感慨的向邓公问道:“你说,等我走了之后,中国会是什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面对毛主席的突然发问,邓公表现的并没有像王洪文那样“官腔官调”,大赞毛主席的英明领导,而是直截了当的告诉毛主席,目前我国的内政外交都相对稳定,没有太大的问题,只需注意一下军队方面的问题。

此话一出,毛主席顿时沉思了起来,因为这正是毛主席一直忧心的事情,自1955年军改以后,我国各大军区基本没有再动过,有些司令员甚至连属地都没有离开过,这样长期以往,毛主席非常担心军队会消极化,不利于国防事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邓公一语正中毛主席的担忧,而这也让毛主席看到了邓公确实心思缜密,能够全方位的看待问题,也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此后毛主席便开始有意安排邓公进入军中任职,同时一些政治局的会议也会让邓公参与进来。

邓公能够敏锐的看出问题所在,毛主席也很想听听他有什么解决办法,所以这次谈话结束后不久,毛主席又召见了一次邓公,想听听邓公对各大军区长时间没有变化一事,有什么样的应对之策。

这一次邓公并没有直接回答毛主席的询问,沉思了一会以后,邓公突然走到毛主席的身边,随即拿起自己和毛主席的茶杯,将二人的茶杯对换了一下位置,毛主席会心一笑,满意的点了点头,心中也下定了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73年12月下旬,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约见了43位军委会议成员,当天毛主席穿着一件睡衣坐在书房中央,朱总司令坐在其左边,邓公坐右边,周总理、江青等人则坐在毛主席的右后侧。

会议开始后,毛主席直截了当的抛出会议话题,并对在座的各级军官说道:“我提议,议一个军事问题,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

此话一出,会场顿时变得嘈杂了起来,毛主席随即又解释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军区司令员对调加强军队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同时提高军区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互动,熟悉更多地区的情况,而负责此次军区司令员对调工作的人,就是刚刚复职的邓公。

被毛主席点名开展工作,邓公也严肃对待,仅一天时间,邓公就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拟定了一份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对调令,随后交给毛主席批阅,毛主席对此很满意,当天下午再次召集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宣布各大军区对调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实际上,当时我国有十一个军区,但由于成都军区、新疆军区和昆明军区正肩负驻守国门的重任,不便轻易调动,而且这三大军区的司令员刚刚到任不久,所以此次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这三个军区并未参与。

会议开始后,邓公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开始将一项项对调安排布置了下去,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情况是这样的:

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

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对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份对调令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一位司令员的调整都是经过邓公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像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五十年代曾在福州军区做过副司令员,对福州的工作比较熟悉,而韩先楚常年为两岸军事操劳,身体落下很多疾病,换到兰州军区后,正好可以休养一段时间,这样的对调安排可谓一举两得。

宣布完对调命令后,对调的8位司令员坚决执行命令,在十天内雷厉风行的走马上任,全部到职,八大军区司令员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地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充分彰显了我军高级将领坚决听党指挥的赤胆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这次军区对调的成功实施,也让毛主席对邓公愈发信任,使其更加放心的将党和国家交到邓公的手中,自那以后,两代核心领导人之间的交接工作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