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遵义会议上,毛主席批评了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然后也有人有不同看法,比如说凯丰,他竟在会上怒斥毛主席道:

“你也没什么了不起,打仗全靠两本书!”

凯丰为何会这么说?“两本书”分别指的是什么?他最后又怎么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谁是凯丰

1906年,凯丰出生于江西萍乡三角池村,那时候他还叫何克全。

那里山不高、林不茂,却有数条山溪从山上潺潺流下,在村口汇聚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池塘,村子因此而得名。

何家在村里算条件好的,他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后来,凯丰刻苦求学,考入了萍乡中学以及后来的武昌中山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者求学期间,凯丰初步接触了进步思想,成为当地的先进积极分子之一;

在后者求学时,他更是被推举为学生干部,大搞革命活动。

凭借在《莽原》上发表的一篇揭露反动派的文章四海扬名,不过也因此遭到了通缉。

组织上为了保护他不受北洋军政府迫害,安排他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他在那里学习了三年理论,也与李德、博古等人结下了情谊。

这段求学经历,让1930年归国的他很快走上了人生巅峰,主要负责的是共青团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他被委派到香港担任两广团省委书记,用的是“开封”这个假名。

后来索性取了谐音,这就是“凯丰”这个名字的由来。

彼时的凯丰可谓意气风发,不到30岁就先后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团中央书记,后来还被推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那么这样一位青年才俊,为何会在遵义会议上说出那种话?

这就不得不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4年末,从苏区撤离的红军主力接连突破了敌人的数道封锁,抵达湘江边展开了一番血战,这才短暂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然而,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到此时只剩下三万多了。

这个损失不可谓不大,就连当地同志都痛惜湘江江水被红军的鲜血染红,“从此不食湘江鱼”

从现在看,长征是红军撰写的一首宏伟诗篇;

可在当时,战士们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若不是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他们本不必走得如此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打湘江战役打完,大家一直在讨论红军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走,李德、博古等人认为应该遵循原定战略,北上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毛主席则认为,敌人已经在湖南通道以北阵地部署了天罗地网,这时候再往北走就是“钻口袋”,势必会给我军带来更大的损失。

通道紧急会议解决了这个争论,毛主席避其锋芒的想法得到了众人支持。

于是红军紧急“转兵”,避开了敌人的包围圈,来到了黎平地区。

这次转兵让我军短暂甩开了国军的追堵,不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有不少中央领导坚持原先的错误战略方针,这令我军面临着其他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一些同志认为,必须解决战略方针上的问题,于是又召开了黎平会议,会议一开始毛主席就明确指出:

“北上汇合的原定战略计划行不通了,接下来我们应当向黔北行军,到川黔边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李德、博古等人不愿意,他们还是抱着之前的那套理论不撒手,以至于会上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从白天一直辩到了深夜。

幸运的是,“理越辩越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晚上的时候,大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毛主席的发言获得广泛支持,与会同志甚至将其整理成了相关文件。

此举意义非凡,因为从长征到黎平会议之间,毛主席的主张一直没有用文件形式确立,这也是大伙陷入迷茫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了黎平会议以及随后的猴场会议作铺垫,遵义会议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这次会议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总结过去的错误、确立毛主席接下来的领导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此时,李德、博古等人还想将问题一笔带过,不愿承认自己的过失,博古在做报告时甚至有些趾高气扬的说道:

“红军一路走来,大体路线是正确的,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敌人太强了!”

这种说法难以获得同志们的认可,反倒是周总理主动站出来,承担了责任。

“我们没能胜利,有各种客观原因,不过在军事方面,我们的确犯了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总理挑起“话头”后,张闻天等人顺势就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他们详细地阐述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采取了哪些错误的战略、战术。

比如说,不该采取“堡垒对堡垒”的斗争方式,也不该分散兵力,明知不可为还坚持要北上会合……

听到这些话,李德、博古等人明显心乱了起来,博古不停喝水,还拿了支铅笔在纸上乱画。

其实,这一切早有征兆,“橘林谈话”时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就达成一致意见:

“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请毛泽东同志来指挥。”

遵义会议的第一天,就这样在众人复杂的心情中落幕了,会议第二天毛主席直接站了出来,要求首个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凯丰怒斥毛主席

毛主席的报告,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李德、博古等人的问题,并且他还指出博古的报告缺乏事实依据,完全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毛主席的说法再度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不过这个时候与李德、博古等人交好的凯丰却生气的站了起来,朝着毛主席发难道:

“你的指挥也不见得有多高明,战术还不都是从《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这两本书里学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这话,毛主席直接反问凯丰道:

“你没读过这两本书,又是如何做出这种推论的呢?”
“倒要问问凯丰同志,《孙子兵法》一共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又叫做什么?”

凯丰被毛主席问得哑口无言,最终只能闷声坐了下去。

而其他同志的讨论还在进行着,王稼祥、朱德等同志先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稼祥提出要换掉之前的三人领导班子,朱德也表示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到这里第二天会议也基本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第三天的会议上,周总理直接指出认可毛主席的看法,同时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撤除自己的职务。

听到这番话,李德、博古等人是震惊的,而会场上则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不久后遵义会议正式落幕,毛主席则确立了领导地位。

此后,红军得到了正确的指挥,如同蛟龙入江、猛虎归林,不断地取得胜利;

同志们也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跟着毛主席不断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凯丰事件的后续

遵义会议落幕了,不过会上凯丰怒斥毛主席这件事的影响,还一直在延续着。

用毛主席的话说,那时他其实没看过《孙子兵法》,但凯丰硬说他看过,这倒让他觉得“不看不行了”

索性后来专门找人买来了这本书,系统地学了一遍。

其实,早在1913年毛主席进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一部分《孙子兵法》的内容。

不过毛主席忙于革命,在长征抵达陕北前,都没系统性地阅读过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抵达陕北后,毛主席下定决心要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

恰好统战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红军也有了从外面买书的条件,毛主席这才给刘鼎写了信。

当时红军经费有限,毛主席再三叮嘱,用起来要“节省再节省”

不过他还是将《孙子兵法》列入了购书名单,甚至还表示张学良处如有可以借用一点。

刘鼎买了两批书,不过毛主席并不满意。

因为他买的大多是普通的战术书籍,没有多少大兵团和战略用书,而且这里面也没有《孙子兵法》。

后来,刘鼎等人四处求购,终于拿到了《孙子兵法》,给毛主席寄了过去。

毛主席也是越看越感兴趣,从中汲取到了不少经验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1936年末撰写的一系列文章中,就引用了不少《孙子兵法》的内容,这倒像是反过来印证了凯丰当初的话,令人感到有趣。

不过,真正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他可不是靠着啃兵书打仗的人,真打起仗来的时候局势瞬息万变,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孙子兵法》?

关键时刻往往要根据形势迅速作出决策,而毛主席在这方面无疑是有天赋的。

就拿“四渡赤水”来说,人们事后复盘都感到难以置信,更别说去临场指挥了。

毛主席的指挥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是日常积累和天才灵感的巧妙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晚年的凯丰

在遵义会议上,凯丰无疑是对毛主席有些不服气的。

不过事实胜于雄辩,随后毛主席的一系列指挥让他无话可说,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

六年后,就连凯丰自己都说:

“过去我坚持了错误的方面,如今想起来真幼稚可笑,幸好及时意识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积极改正,多次主动剖析自己,自我批评,也因此得到了组织和同志们的谅解。

即便如此,凯丰对毛主席还是有些愧疚的,这点并没有随两人友情加深而改变。

毛主席察觉到这点后,专门在给他的信件中指出:

“不必挂怀过往,不愉快的事,过一会儿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凯丰在很多方面还是令人称道的。

比如他经得住磨难与考验,当初被叛徒出卖,被敌人逮捕、拷打,他始终坚守着底线,没有出党和同志。

再比如说,凯丰工作勤恳、清正廉洁。

凯丰虽然“年少得志”,但是他并不计较职务高低和个人得失,总是积极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工作勤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凯丰得知女儿成家了,非常高兴,专门给女儿和女婿写信道:

“要保持学习,提高政治文化,工作中注意廉洁奉公守法!”

“廉洁奉公守法”几个字下面,凯丰还特意划了几笔,可见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后来女儿生了孩子,负担加重,想调到凯丰身边工作,却被他拒绝了。

“要靠自己养活家庭,不要想着通过这种方式。”

实际上,凯丰在这点上和毛主席非常相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妻兄杨开智,当初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够去北京工作,没想到毛主席直接回信道:

“服从组织安排,莫要作奢望,亦不要来京,一切走流程!”

不只是杨开智,毛主席对待亲友们皆是如此。

在这个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党的原则,不徇私,不开后门,为人民和国家着想。

凯丰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很出色,或者说老一辈领导人身上大多带着这种特质,他们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令人惋惜的是,凯丰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肺病,后来长期忙于革命工作又患上了肠胃病。

1955年,凯丰因为重病难治在北京去世了,去世时还不到5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遵义会议:我们走自己的路》 人民网

《纪念凯丰同志诞辰100周年》 光明日报

《遵义会议上凯丰挖苦毛泽东不会打仗》 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