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光荣革命历史上,有这样一支革命英雄部队,成立时人数近万人,撤编时人数不到3千。

长征时,他们为保卫中央纵队接连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在湘江战役中,他们以极大的牺牲掩护主力渡河,完成了中央布置的所有任务。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18岁,最小的年仅14岁,在1955年新中国的首次授衔仪式上,从这支部队里却走出了17位开国将军。

没错,这支部队便是我军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正式番号为红五军团第十五师。

1932年12月,国民党当局调动40余万大军,对我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军事围剿,中央局而后要求扩充红军主力部队,少共国际师便由此酝酿而生。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赣州正式成立,这支部队集合了来自3省(江西、福建、闽赣)的少年先锋团,成立扩编后10000余人,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

在少共国际师(下辖43、44、45团)成立时,陈光、冯文彬等师级指挥员不过 20 岁出头,担任政委的萧华也只有 17 岁,而且许多战士在入伍时都没有枪高。

当时,少共国际师配备的武器也是比较差,整个部队只要少部分成员装备步枪,其他主要是土枪、火铳、大刀、红缨枪、长矛等,一个班5颗手榴弹,每位战士10颗子弹,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和敌人拼刺刀、搏斗。

但是,就是这支青少年组成的战斗部队,战斗力却丝毫不弱于一支成年武装部队。

我们直接来看一看少共国际师的部分参战资料!

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于闽北参加拿口战役,前后歼灭敌军3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1934年9月到10月,少共国际师于江西参加石城阻击战,为掩护红三军团转移,少共国际师兵力已经锐减到5000余人。

在收复黎川战役中,少共国际师以一个团的兵力,阻击着来自国民党军8个团的猛烈进攻。

在团村战役中,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和政委萧华,顶着敌军的猛烈炮火进入前沿阵地指挥,而后被敌军炮弹击中,师长吴高群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1934年11月12月,少共国际师参加湘江战役,损失惨重,渡江后全师剩余人数不到3000。

从长征初期开始,这支部队便一直担负着保卫和掩护军委和机关纵队的安全。

在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在湘江以东地区,配合红一师和红二师保卫湘江东岸安全,并阻击由全州而下的国民党军队,掩护中央纵队安全渡江。

但是,在国民党军接连突破红一师红二师防线后,红一和红二师被迫战略撤退,少共国际师也收到军团部撤退命令,大部队从大坪渡浮桥过江。

当时,湘江战役可谓是红军自长征以来,遭遇的最为惨烈的一战,当地民间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经此一役,中央红军主力由8万余人,锐减到3万,而少共国际师人数骤减到不足3000,平均每3人,只有1人活到湘江战役后。

1935年2月10日,根据中革军委发布的《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提升红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随后,在整个红军部队内进行整编,而少共国际师便同红一军团主力进行合并(编入红一师和红二师),少共国际师也由此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从成立到撤编,少共国际师战斗时间不到2年,但是却谱写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风华绝章,幸存下来的战士成为我军的中坚骨干力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大放光彩。

在1955年人民军队首次授衔仪式上,从少共国际师里,一共走出了17位开国将军,包括2位上将,2位中将和13位少将,他们的光辉战绩和革命历史应当被世人永远铭记。

萧华上将,曾经作过一首《忆少共国际师》: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少共国际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丰功伟绩,也点亮着世界人民!

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