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1941年,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发起了对苏联的进攻。由于事先德国没有做好准备,结果在德国的钢铁洪流之下被打得溃不成军,根本没有抵抗之力。

尤其是在南方乌克兰基辅战场,德国更是打出了一场人类战争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足足造成了苏联西南方面军19万人死亡、60万人被俘的代价,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正是由于基辅战场的坚守,将苏联军队彻底打醒,更为接下来保卫莫斯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至此希特勒虽然在苏联战场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却最后不得不接受失败的结局。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

«——【·德国撕毁条约·】——»

1941年夏天,纳粹德国已经在欧洲取得了空前的胜利,除了英国还在苦苦支撑之外,其他国家几乎都成为了纳粹德国的手下败将,至此希特勒认为西线战场已经取得了成功,是时候腾出手来开辟东线战场了。

说起来,德国在1939年挑起二战的时候,苏联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表示,甚至还与德国一同瓜分了波兰,为了能够避免跟德国发生战端,斯大林还用了一张协议,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试图来使苏联置身事外,免受战争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上,这张条约对于希特勒来说纯粹就是为了安抚苏联,好给自己腾出时间来收拾西欧各国。

对于希特勒来说,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是必须要打垮的,只要等到时机一到,德国的铁骑就会踏入苏联的领土。

当然,对于纳粹德国的小心思,斯大林不可能没有一点担忧。

尤其是在看到纳粹德国在欧洲的狂热胜利后,为了防止德国调转枪口东进,苏联境内西部的大部分重工业生产基地全部都撤到了乌拉尔山东面的广袤西伯利亚平原。

当尽管有所准备,也认为苏德之间的战争可能无法避免。但对于德国会在41年夏天主动攻击苏联的计划,斯大林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前者正在西欧跟英国较着劲,不太可能有余力回过头来再开辟东线战场。

因此,当英国的间谍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告知斯大林的时候,后者仍然认为这是英国方面的有意挑拨,为的就是苏联能够出手,好缓解英国目前的危机。

但殊不知,苏联方面的怀疑成真了,就在接下来的6月22日,德国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出动了146个师、3580辆坦克、4980架飞机,对着苏联发起了闪电式袭击,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强大的德军的全力入侵,还没有做好准备的苏联究竟会面临何种的后果。

更不要说话,苏联刚刚从大清洗运动中走出来,整个大清洗运动几乎让苏联的最为优秀的指挥官一扫而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下的这些不是经验不足就是能力不行,于是悲剧自然也就发生了。

«——【·苏联的溃败·】——»

德国兵分三路入侵苏联,北方集团军群有26个师,由勒布元帅指挥,目标是列宁格勒。

而中路的中央集团军有49个师,由冯.博克元帅指挥,目标是直取莫斯科;剩下的南面集团军群有39个师,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目的是拿下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

德军在强大的火力之下,攻势凌厉,北部和中央集团军群很快就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进展十分神速,一路平推几百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直接打到了列宁格勒附近,而中路直接拿下斯摩棱斯克,苏联军队除了溃败之外,面对德国人的进攻,根本无法形成一场有效的防守。

唯一剩下的南面集团军群有些稍显迟缓,因为在西南方面苏联集结了大批军队防守。

原因也很简单,乌克兰向来都有“欧洲粮仓”的美誉,而克里米亚则是油田重地,如果失去了克里米亚,苏联的飞机、坦克、汽车都要成为铁木头,根本无法发动。

但南方集团军群也并不一定非要拿下基辅,因为在前线将领看来,如今斯摩棱斯克已经拿下,莫斯科的大门已经打开,只需要全力以赴,接下来就能直捣莫斯科,灭亡苏联。

但这个关键的时候,希特勒却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在他的眼里,拿下莫斯科固然重要,但相比于列宁格勒这个工业区,以及乌克兰这个“欧洲粮仓”,后两者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前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而事情到了这里就有些僵住了。面对希特勒的顽固、固执己见,德军将领没有办法,只能按照希特勒的计划进行部署。

而正是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一次包围战役,但反过来,却让德军失去了最好的拿下莫斯科的时机,也间接输掉了最终的胜利。

当时苏联方面为了防守乌克兰,在此地投入了大部分的兵力。足足有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以及28个装甲旅。当时负责指挥西南方面军的是布琼尼元帅。

随着西方面军的全军覆没,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得以空出手来直接南下配合南面集团军群围歼基辅,这个时候基辅的形式已经万分危急了。

面对无论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更胜一筹的德军,苏联军队最好的退路就是撤退放弃基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元帅早就意识到了西南方面军的危险处境,一旦德军中南两路方面军合围,到时候西南方面军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后果。

为此,他大胆向斯大林建议放弃乌克兰,让西南方面军全部后撤到第聂伯河沿岸,然后全力保卫莫斯科。

可惜的是面对朱可夫的劝说,斯大林明确选择了拒绝,甚至一怒之下解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位,让其到预备队担任司令。

因为在他眼里,乌克兰可是欧洲大粮仓,决不能落入德军的手里,无论如何西南方面军都不能后撤,甚至还要积极主动出击,将德军打退。

但谁都知道,斯大林这种想法纯属于白日做梦,甚至连西南方面军指挥布琼尼元帅都意识到了自身的危险处境,但由于斯大林的固执己见,西南方面军只能全部龟缩在基辅,与基辅同生共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悲剧注定是无法避免了……

«——【·人类史上最大的包围战·】——»

为了完成希特勒制定的包围基辅地计划,由于南面集团军的力量无法对包围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因此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的第2装甲群以及第2军团开始南下向基辅以东出动,以便与南面集团军群汇合包围基辅守军。

为了防止苏联西南方面军突围,德军也是制定了严格的包围计划,总计有两层包围圈,其中内层有精锐的步兵步步缩小包围群,而外围则是坦克、重火炮装甲兵团,如此一来,苏军即使插上翅膀,也很难突围。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等到了9月10的时候,基辅附近的罗姆内被德军攻破。这时候的苏联军队已经危在旦夕,得知情况不妙的布琼尼元帅向斯大林提出了全军撤退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斯大林却坚决不允许军队撤退一步,并且还以布琼尼元帅“畏战”的理由将其撤职,并换上了铁木辛哥接过了西南方面军指挥棒。

但在德军的大军压境之下,任谁都明白苏联军队将面临何种的危险后果。其中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甚至擅自发布了允许部队全线撤退的军事命令,尽管这道命令极有可能会让前者送上军事法庭。

但在西南方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情况下,基尔波诺斯上将依旧坚持了自己的做法。只不过可惜的是,这道命令很快就被最高统帅部给撤回,西南方面军失去了最后的逃生希望。

9月16日,德军完成了对苏联红军的包围,一场人类史上最为惨重的战役就此打响。

由于德军的人员、武器装备远远优于苏军,且后者处于被包围之中得不到外界的支援,最后只能是任由德军一批批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这个时候,斯大林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随后下达了允许军队突围后撤退的决定,但为时已晚,由于得不到燃料、物资的供应,苏联军队即使英勇作战也始终无法突破德军的钢铁机枪火炮。

最后的结果除了极少部分成功突围之外,绝大部分苏联军队都被打死或者俘虏,基辅战役以德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甚至就连西南方面军基尔波诺斯上将都在突围中阵亡,不知道面对这样的后果,斯大林有没有后悔当初拒绝基尔波诺斯上将的命令呢?

经此一战,德军取得了空前的战斗胜利,德军方面只付出了10万出头的伤亡代价,却击毙了苏联军队19万人,俘虏了60万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成果。

毫无疑问,这是苏联军队的前所未有的大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德国一面在取得了空前胜利之后,殊不知却因为此次战役失去了最好的进攻莫斯科的时机,最终彻底输掉了这场战争,苏联军队没有白白付出了如此重大的牺牲。

«——【·德军的失败·】——»

拿下乌克兰之后,德军开始调转枪口向莫斯科发起最后的进攻。但由于在乌克兰基辅战役中耽误了太长时间,导致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苏联的冬天已经悄悄到来了……

因为寒冷的冬天,彻底让德军传统的机动性优势丧失殆尽,而且由于物资匮乏,导致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战争进行到现在,可以说德军的命运在暗中已经被注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德军发起莫斯科进攻的一百多年前,也有一位欧洲的野心家试图征服俄国,但他最终却倒在了俄国的冬天之下,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拿破仑,但如今这个人马上就要变成另一位野心家希特勒了。

德军虽然最终兵临莫斯科城下,但早已成为了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再进行进攻。

11月7日在德军的猛烈炮声中,苏联军队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壮烈的阅兵仪式,随后阅兵部队直接进入战场,不仅打退了德军的进攻,而且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此后,苏联红军一举反推,不仅将德国军队赶出了自己的领土,而且一路西进,最终在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彻底灭亡了纳粹德国,希特勒只能带着失败的苦闷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红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巨大牺牲,为后面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搞不好德国军队就能长驱直入一举拿下了苏联,到时候,恐怕二战的最终结果会是如何还很难说。

正因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看似遭遇了重大失败,但冥冥之中却为最后的胜利保留了希望,不知道对于希特勒来说,他是否会后悔不听德国前线将领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