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 2 万怎么啥都买不起呀?

2019 年的一天,月薪 1 万吃不起车厘子的小作文刷爆全网。如今热搜上随处可见月薪几万啥都买不起的发言,光是今年下半年,就有月薪 1 万做不起美甲。月薪 2 万住不起如家汉庭。月薪 3 万看不起演唱会。食品类更是重灾区,从鸭脖到面包,从贵价水果到中式快餐,不难发现,几乎每个行业都没能逃过这轮大吐槽。

但这真的是大家的心声吗?要知道,中国每月可支配收入上万的人已经打败了全国 99%的打工人,更别提什么月薪两三万了。也就是说,这些句子只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大家对钱包越来越瘪,物价日益上涨的不满。

这不是毫无根据的,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涨薪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吃公家饭的,年收入 11 万左右,比去年涨了 7000 多;一类是在私企打工的,年收入 6 万左右,比去年涨了 2000 多。问题是,大数据落实到个人头上,就基本失去了普适性,有人工资不涨反降,有人干了三五年也没涨多少。还有人曾经有份工作,现在却丢了饭碗。

反观物价也是一样,CPI 虽然上涨不明显,但不妨碍个别商家坐地起价。比起车厘子这种非日常消费,现在就连早饭的面包都卖出了天价,网红蛋糕店一条就要 98 元。还有三四十一斤的快餐,四五十一斤的鸭脖,就连曾经的平价酒店也一路涨到了五六百一晚。以华住集团为例,今年第三季度,他们旗下包括汉庭、全季等多家酒店日均房价都在 300 以上,远高于去年的 254 元一晚。星级酒店都成这样了,要想找个更高级的星级酒店,可想而知会有多贵。

当然了,现在人花钱主打的就是一个“狠”,一咬牙一闭眼,关键时候也能豁出去享受一把。而日常生活中,要想省点儿钱,降低生活标准,他们又会寻找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比如千元羽绒服买不起,那毛呢大衣更有性价比。欧洲去不起,那就哈尔滨更有性价比等等。总之消费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儿,有省钱持家的,也会有月光族、富二代。只要把钱花在自己觉得值得的地方,又有什么对错之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