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到过常山吗?这里地处浙赣交界,曾经因为偏僻,被人称为浙江的“西藏”。然而,这里有好山好水;这里是包容的小城,历史上有安徽福建以及淳安的移民,更有“三分天下有其一”江西南丰移民;如今,这里已然是浙西的“明珠”,刚刚荣获“中国鲜辣美食之乡”的称号。

纵观浙江大地,美食中的杭帮菜叫得最响,但多以清淡为主,和麻辣几乎不沾边。浙江各地市唯有衢州吃辣,而衢州又以常山最辣,而且是鲜辣

我的祖辈是从江西南丰迁徙来常山白石的。据父辈们讲,祖宗南丰的“蜜橘之乡”、“傩舞之乡”没有遗传下什么,倒是学会了种植辣椒和爱吃辣椒。辣椒的本属旱地作物,正好适应了白石丘陵山地的土壤气候,因而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家家的自留地里都种有面积不等的辣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家在浙赣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这里有一条狭长的街道——白石街,历史上就是商贾要道。清代著名诗人陆葇(进士)经过白石街时,写下《玉山至常山》诗句中就有“海椒还北贩,山药向南装”。到了我的父辈们,大多勤劳擅种辣椒。自己家里吃不完,就摆在白石街道上去卖。特别是辣椒成熟的季节,五天一次的墟日里红辣椒摆满了一条街。由此,白石街又成了“红辣椒一条街”。白石镇又被冠以“辣椒之乡”的美誉。

还在读中学时,我就一直跟着老父亲学种辣椒。先是把收割好的麦地挖开松土,然后平整成一垄一垄的地块。接着在地块上挖出均匀浅洞,这个手艺往往是父亲完成的。我只是在浅洞上撒点鸡粪等肥料,然后在每个洞上放一株辣椒苗。父亲用小锄把辣椒苗按入土中轻轻敲实,我便一株一株挨个浇水,最后在辣椒苗地块的间隙中铺上嫩草或猪栏肥。如此,第一次种植完成。

如果此后多天不下雨,还得每天清晨或傍晚便去浇水。但又不能像稻田那样筑水灌溉,那样的话,即使辣椒树长大了也容易掉叶片或发瘟病。等到辣椒和杂草同时长成后,还要不断除草施肥。如此一个月之后,辣椒的枝丫间慢慢长出了白色小花。小花渐渐落去,就见笔尖似的小辣椒吊在枝丫上,青翠可人。再之后,一串串灯笼般的辣椒如待字闺中的窈窕村姑,由青泛红,只待出嫁。

因为父老乡亲善种辣椒,因而辣椒成了家乡的主要蔬菜。辣椒初长成时,青辣椒炒咸菜,喝粥拌饭都不赖;到红艳艳时,什么鱼肉类都可以放辣椒拌炒,无辣不成餐;秋冬成熟摘下后,或腌制或磨粉,更是一年四季的美味佐料。我的父亲就十分爱吃辣椒,母亲的鸡蛋炒辣椒,成了一家人常常想念的一道佳肴。每当辣椒炒鸡蛋上桌,老父亲就一口老酒,一夹辣椒,然后悠然自得地跟我们聊起家常。家人们遇上轻微的伤风感冒,就多吃些辣椒,等到辣出大汗淋漓的时候,感觉舒泰多了。

中学毕业之后,我有个机会通过考试,到了县上的宣传部门工作。于是,“辣椒之乡”的新闻常常出现在我的笔下,并且通过图像和声音传到了千家万户。像农户建立辣椒基地、镇上创建辣椒市场、村民办起辣椒深加工企业等等。

有一年,听说家乡试种起了秋辣椒,我们摄制组立马来到了一个叫五谷塘的山坳里。这是一位县农技干部下海试验的一个项目。原先辣椒只种植一熟,但他通过大棚温室育苗、引进优良品种并进行杂交试种,春夏秋三季都可以种辣椒,大大改变了辣椒作为短期新鲜蔬菜的命运,同时提高了效益。如此这般,“白石辣椒一年四季可尝鲜”成了当时的一大新闻。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辣椒就成了我的念想,一日三餐少不了它。有一年,我在杭州萧山实习,每天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原来是想辣椒了。后来,想方设法找一点辣椒末来代替,也找不到老家的土辣椒感觉。再后来,每逢出差或外出旅游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要准备一瓶家乡的辣椒酱。然而,常常等不及回家之日,辣酱早已瓶底朝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我来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步入白石街,印象当中的“辣椒红一街”现象荡然无存。心想,也许是季节不逢时,也许今天不是墟日,也许是家乡的产业结构调整了。正当我疑惑之时,朋友指点我:你到本镇草坪村去看看。

就在草坪村办公楼附近,我在村支书林芳良的指引下,看到了十多个大棚组成辣椒基地。走进白色大棚,里面是一大片绿茵茵辣椒树,拨开辣椒树枝,一只只水灵灵红艳艳的辣椒显现出来。随后,我们又来到辣椒酱的生产车间,在十多个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一瓶瓶辣椒酱缓缓地由流水线生成。林书记说,为了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我们经过多年摸索,认为白石“辣椒之乡”的名片不能丢。村里建起大棚12亩,加上露天种植,现有辣椒基地近300亩,创办“鸿驿农业发展公司”,注册了“草坪红”辣椒酱品牌,产品远销大江南北。

如今,“鲜辣”是常山特色,更是一张金名片。在不久前举办的常山鲜辣美食推荐菜评选活动中,一道道由常山特色食材制作的“鲜辣美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最终,评出热菜、冷菜、小吃各十道,道道鲜辣无比,令人垂涎欲滴。县餐饮行业协会名厨委员会主任宁金发说:“我们今后将推出更多类似的活动,评选更多的常山鲜辣美食。同时我们也会与媒体和网红合作,推广常山美食,擦亮常山鲜辣的金名片。”

近年来,常山县聚力打造“鲜辣常山”美食IP,研发“鲜辣美食名宴”,建设“鲜辣食材基地”,推出“鲜辣美食门店”,培训“鲜辣技艺厨师”,依托寓外商会、党派团体等力量,已打造县外鲜辣常山体验店14家,在异地商会创建了18家常山鲜辣美食宣传推广中心……如今,全县从事鲜辣美食行业人员上万人,经营鲜辣美食门店1500余家,鲜辣美食品类100多种。鲜辣美食产业已经成为常山的富民产业。

常听人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而辣椒之乡的常山人是怕不辣。但愿家乡继续保持辣椒的产业、辣椒的精神,因为那是父老乡亲的根。 作者:南丰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