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席慕容写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对音乐人蒙根而言,乡愁会流动,草原是一生的根,是归宿的锚,他想用音乐去探寻,传达出根植于蒙古草原的音乐与感情。

2021年他带着一张完整的新专辑——《根》,作为阶段性的总结,也作为他表达出对音乐的态度。《根》蒙根唱作集的实体版本现已由战马时代正式出版上市,设计由CHOOR STUDIO操刀,以地形图上的等高线作为这张专辑的主元素,用音乐丈量大地,又似音波声声传呐着寻乡情怀。

点击图片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图片购买

蒙根,原名孟和达来,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80后的他从小就热爱音乐,15岁开始学习马头琴,蒙根的马头琴演奏纯熟大气,饱含深情,现场极富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原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刻板印象”,有许多程式化的言语,诸如“草原、骏马、羊群、蔚蓝、洁白、套马杆、蒙古汉子、天堂……”,构成了身在草原外的人们对内蒙古大地的全部想象。然而真正的草原生活与蒙古文化远比这些标签化的言语丰富太多。

身为马头琴演奏者,这么多年与全世界各国音乐人互动的过程中,蒙根也碰撞和交织出了不同的灵感火花。他充分享受其中,同时也希望自己是自由的、不被定义和局限的状态。这些都体现在蒙根的创作中,《根》这张专辑是一张非典型的草原音乐专辑,也格多元,包含蒙古元素、流行歌曲、摇滚风格、说唱等。就像蒙根对自己的期待一样,他的音乐同样是自由的,是没有界限的。

《根》唱作集的创作时间跨度很大,是这些年来不同阶段的展示和总结。其中大部分是为别人创作的歌曲,可以听见蒙根对故乡、对家人的爱深情而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专辑同名的歌曲《根》,是蒙根对这张专辑主题最直接的表达:人在他乡我根在草原。现在在北京生活的蒙根,将他对家乡的牵挂与羁绊都用这一首歌传达出来,他说:“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本真,是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的东西。”

《根》一开始也是受邀为别人谱的曲,但蒙根写完之后觉得实在太喜欢了,难以割舍,考虑再三还是自己留了下来,凭着这样强烈的直觉,在曲子完成后,蒙根找来了知名词人孙义勇先生填词。蒙根和孙义勇之间存在着默契,这首词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于是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额吉 》这首歌,创作于2004年春节蒙根在东京演出之时。“额吉”是妈妈的意思,当时蒙根一个人在东京的酒店中,不同于国内热烈的春节,东京完全没有过年的气氛,蒙根独自在酒店中的电视看着春晚,感受着人在异乡的寂寥,然而就在满心空荡之时,转身看到了床上的马头琴,突然意识到,他不是自己一个人,于是抱起琴来,随意地拨着弦,写出了这首《额吉》,词曲一气呵成。是对家乡的思念自然而然的流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艺谋” 《对话·寓言2047》

蒙根曾和张艺谋导演合作大型演出《对话·寓言2047》,其中一场演出需要一位会说蒙语、六七十岁、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人,还原真正的草原音乐。当时蒙根找到了六七位老人试镜,其中的一位就是蒙根的妈妈。最终张艺谋导演选中了蒙根的母亲,于是母子二人有了一段共同演出的珍贵经历。

蒙根的母亲虽然只读到小学四年级,但热爱文学和艺术的她已经出了一本诗集,并且积攒了近1000首诗歌作品。《马背蒙古》的歌词便是妈妈所作,由安达组合编曲。快意潇洒的《马背蒙古》,激昂的琴声仿佛快速奔跑的马蹄,又仿佛在一片混沌中吹来一阵凉爽的风,节奏感十足的呼麦也与“马背蒙古”的视角相得益彰。

《 摇篮曲 》作于2016年,是送给心爱的女儿“阿诺”的礼物,女儿的降临让蒙根体会到了当爸爸的甜蜜与责任,这首饱含着父爱的《摇篮曲》,是身份的转换,也是爱意的流转。轻柔的马头琴声,用蒙语演唱的摇篮曲,自然而然地带领意识进入了草原的梦乡,无论身在哪里,听到这首歌,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草原的梦乡。

正文结束 感谢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