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的一个冬夜,我清晰地听到了猫头鹰的“笑声”,这种声音与我们经常听到的猫头鹰叫声不同,听起来确实像一个人在深夜里用尖锐的嗓音在笑,在冬夜里显得格外的瘆人,结果听到奶奶喃喃自语:这是夜猫子(我们这对猫头鹰的俗称)在招魂呢,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

听到这句话,原本温暖的被窝也变得冰冷,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村东头的一位老人真的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亲身经历,让我对猫头鹰的“笑”能招魂深信不疑,而且在后来跟同学聊到这件事时,同学都表示是真的。后来,我又听到了许多关于“猫头鹰笑会死人”的解释,对这个说法更加的笃定了。

关于“猫头鹰笑”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猫头鹰能够闻到将死之人的气味,然后会在半夜停留在这户人家附近的大树上,由于猫头鹰吃腐肉,所以它是高兴的发出了不同于正常的叫声,也就是“笑声”了。这个说法乍一看非常的有道理,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人的腐烂是发生在死亡之后的,因为即使濒临死亡,机体的新城代谢也是在进行的,只有当人死亡后,由于血液停止流动,新城代谢停止,身体内(尤其是消化道)的厌氧菌才会开始分解工作,此时就会产生尸胺和腐胺,进而恶臭味被我们闻到,不过,即使人死亡后想要散发出味道,也得10个小时左右,在尸臭之前,还有苍白僵硬以及尸冷两个阶段。

其次,就是嗅觉了,许多文章说猫头鹰嗅觉不灵敏,这其实是“以新的谣言来辟谣”的一个说法,不过,即使有嗅觉,它也闻不到不存在的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鸟的嗅觉堪比猎犬

鸟类的嗅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空白的,因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确实有点少,但是进入20世纪后,不断的有鸟类学家对鸟的嗅觉进行了研究。

首先是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所长马丁·威克斯基( Martin Wikelski ),他在观察康斯坦湖周围活动的白鹳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当有农民在附近割草时,白鹳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马丁认为是它们听到了或者在空中看到了割草机的声音或者是身影,从而被吸引的,但是,当发现这些白鹳经常活动的地方离割草的地方非常远时,他产生了质疑,为了弄清楚白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准确且快的找到割草位置的,马丁做了几个实验。

他分别用藏起割草机以及高空观察(确保白鹳听不到,因为白鹳只能听到600米范围内的声音)白鹳的方法发现了白鹳并非靠视觉和听觉找到的割草地点,之后,他用割草和标记附近白鹳的方法发现,在割草的1.2公里范围内的白鹳都能被吸引,最远的一群白鹳是从25公里外的地方飞来的,这不是巧合(当时的白鹳群在下风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中黄色的箭头为白鹳的飞行方向,而蓝色和绿色点为割草的位置,蓝色的箭头为风向

最终,马丁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白鹳的嗅觉非常灵敏,它们能够轻松地闻到几公里内的青草的味道,而青草的味道就意味着草被割后,有大量的昆虫会出现,这是开饭的信号,最远的白鹳在下风口嗅觉范围甚至达到了25公里,比优秀的猎犬的嗅觉都要强(最远2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白鹳不能代表所有的鸟类,所以在2008年由德国马普学会鸟类研究所的分子生态学家Silke Steiger和她的研究生Bart Kempenaer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鸟类系谱图的7个主要控制嗅觉的基因对许多鸟进行了嗅觉研究,研究发现,枭鹦拥有着最多的功能性嗅觉受体基因,这种基因越多,动物的嗅觉就越灵敏,而枭鹦拥有约667个,比人类多了两百多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少的是澳大利亚鹦鹉,它的功能性嗅觉受体基因只有107个,而大多数的鸟类拥有的嗅觉受体基因与人类数量差不多,这就代表着我们能闻到的气味,大多数鸟也能闻到,所以鸟的嗅觉并不差,当然也包括了猫头鹰,它们在黑夜中,不仅仅靠具有夜视能力的眼睛,嗅觉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所以,猫头鹰嗅觉其实并不差,只是人在死之前没有所谓的腐烂的气味,因此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如此,为何猫头鹰笑会跟人死联系到一起?

这其实与人对猫头鹰的偏见有关,人对猫头鹰的偏见是从西汉开始的,因为早在夏朝,猫头鹰还是一种“食材”,可以制作成供大臣们食用的“枭羹”。

到了西汉时期,人对猫头鹰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古代祭祀皇帝用的是猫头鹰做祭品,因为猫头鹰吃自己的母亲,是恶鸟,皇帝想要杀尽它们,猫头鹰“不孝之鸟”的说法由此而来,并且在后世的史书中被广泛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猫头鹰“叫魂”的说法是在汉朝,据记载当时汉朝大臣霍光去世的当夜,人们听到了猫头鹰在大殿前的树上鸣叫,叫声非常的恐怖(显然与常听到的叫声不同,此时应为笑声),猫头鹰“不祥之鸟”的说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被古人描述为不孝、不祥的鸟必然遭人厌恶,这些误解可能与猫头鹰昼伏夜出的习性以及长相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猫头鹰虽然食肉,但没有同类相残的行为,更不用说吃掉自己的“母亲”了,而且猫头鹰的“笑声”与人的死亡其实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是极少数情况下,人们听到了猫头鹰的这种“笑声”,恰好村子里又有人去世,从而以讹传讹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种全球性分布的鸟类,全世界猫头鹰的种类超过了130种,为了解开真相,笔者去听了几十种猫头鹰的叫声,结果找到了“猫头鹰笑”的真相,因为不同的猫头鹰叫声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有一种猫头鹰,它的叫声就非常的像一种凄厉的笑声,它就是鬼鸮(Aegolius funereus)。

鬼鸮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猫头鹰,它们有着灰白色的面盘,灰褐色的背部羽毛,下体百色,有褐色的斑纹,没有耳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鸮是欧亚大陆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鸟类,它们在我国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尤其是冬季,它们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见,不过,在其他季节,它们通常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是,所以,我们听到它的叫声通常会在冬季。

鬼鸮的名字由来其实与它的叫声有关,因为它的叫声非常的多变,其中最常见的叫声就类似于笑声,这个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没法插入音频。正是因为这种比较阴森恐怖的叫声,才让它有了鬼鸮之名,因此,我们听到的“猫头鹰笑”其实就是鬼鸮比较正常的叫声,由于这种叫声与我们常见的猫头鹰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才有了“笑声”这个叫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猫头鹰笑会死人,其实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猫头鹰不了解以及误解的结果,它其实就是鬼鸮的叫声,而且鬼鸮还有一个习性,那就是不会在同一个区域内连续的待着,而是不断的变幻着生存地点,所以我们听到鬼鸮叫,通常都是某一天,不会是连续的,这种习性会让人以为“人死了,猫头鹰就不笑了”。

真实的猫头鹰其实是对我们非常有利的一种鸟,因为它们的主要食物以鼠类为主,一只成年的猫头鹰一年可以吃掉上千只老鼠,为我们的粮食保护默默的做着自己的贡献,但它们不知道的是默默的付出换来的竟然是“不祥之鸟”的称呼,这不禁让人唏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