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正值美国大学毕业季,欧阳娜娜终于在入学6年、Gap Year3年后迎来了属于她的毕业典礼。

然而在毕业典礼现场,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欧阳娜娜拿了Professiona Diploma,但其他同学却拿的是Bachelor of Music,这让不少人满脸问号:

难道欧阳娜娜这是拿了学历,但没「本科学位」的意思吗?

#六年就混了个大专文凭,这两天看到欧阳娜娜Diploma挂在热搜上,引来了很多网友的质疑和焦虑。

尤其是留学生们,在评论区炸了开锅,纷纷激愤开麦:

营销了这么多年,上大学一直以为是在上bachelor,到最后本科学位都没有,觉得很可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一些反驳的声音:

是谁还困在学历的评价体系里?

中国人被学历绑架的一生,花很多时间拿了个这样的文凭好像天塌了一样。

面对激烈的争议,欧阳娜娜倒是第一时间给出了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强调「我走在我自己这条路上,不伤害别人,就没有什么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这种字里行间的的「松弛感」,更是激怒了诸多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娜娜选择什么路是她的自由。

但是,让网友破防的究竟是才女人设崩塌,还是这种「不在乎学历」背后隐藏的特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欧阳娜娜风轻云淡的回应,不少网友感到被欺骗。

欧阳娜娜一开始就疯狂营销伯克利才女的人设,吃学历红利、赚取利益。

如今揭穿了,就反口一句学历不重要。

也有网友承认破防,是觉得欧阳娜娜背靠优渥的家境,一边月入 208,一边跟普通人说g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大专在学历鄙视链中都处于最底层。

那么多网友嘲笑她,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学历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但是,对欧阳娜娜来说,「学历」是最不值得一提的。

一出生就拿到好牌的人,很难意识到自己享受了特权。

对于欧阳娜娜,去伯克利学习也许只是陶冶情操的方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所谓的本科或硕士学历是人生奋斗十几年的目标或终点。

甚至把考上研,称之为「上岸」。

拿到学历证书的那一刻,或许是很多人的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一边抱怨东亚人困在「关键且艰辛的每一年」,一边对欧阳娜娜拿大专文凭的苛刻「审判」,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自出生起就一刻不停地卷入「踩踏式竞争」中,休息不可能,别说gap year了,只敢gap day。

如果不努力去拿到一个好学历,可能面临被社会系统淘汰。

每一刻都充斥着紧绷和焦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读研的网友说很羡慕欧阳娜娜:

正在读研的我对着屏幕在心里暗暗羡慕欧阳娜娜的人生。

她不需要一个本科学历去考公考研,也不需要一纸证书去作为她求职的敲门砖。

反倒是我,是我们,还一直被困在这无形的枷锁之中,被现实裹挟着往前走。

「不在乎学历」的松弛感,是我们不想拥有吗?

是我们没有「特权」拥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权也从来不以特权本来的面目出现。

精英的培育方式,让欧阳娜娜相信,自己是靠着自己赢得了一切。

并且让自己可以选择走自己想走的路,看上去那么地自然、合理。

你想要走的是山路也好,还是花路,我觉得都取决于你自己。

在她眼中,世界是个可以自由探索的、对人友善的后花园。

优渥的家境给了欧阳娜娜以丰沛的资源和极高的配得感、松弛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社会学家姜以琳发现:

人们对教育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枢纽,是向上流动的阶梯。但是在现实中,教育无法促进阶层流动,却会促进阶层的自我复制。

这个研究结论确实让人失望和丧气。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付出就有回报」这个回应链条已经断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多走进大学和走出社会的年轻人都面临着生存和意义的双重拷问:

当高学历未必通向一份待遇优渥的工作,也无法带来向上流动时,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自己和生活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个「研究生退学」超话,聚集了102万自称「学渣」的人。

都在诉说着读研期间非常现实的苦恼。

据网易文创数读的调查,「和导师相处不好、被压榨」是排在第一的想退学原因。

这个原因带来的绝望指数高达 100%。

当初有多想上岸,现在就有多「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谷雨实验室采访过一位从211大学研一主动退学的学生浩宇

离开学校后,他从没加过班, 把「不内卷」当做人生信条。

一到周末,他就约朋友去爬山、徒步、看展。

而八个月前,他还困在学校实验室里,开着痛苦却无法逃脱的组会。

晚上失眠,深夜emo,对自己的生活很无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毅然退学的,还有以安。

作为从双非本科考上985研究生的优秀学姐,她被视为初中母校的骄傲。

她的名字和照片在「荣誉校友」的宣传栏上帖着。

人生被学弟学妹们羡慕着。

但没人知道的是,她已经退学一年多,工作都换了几份。

退学几天后,她去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缓解读研带来的巨大内耗。

她在雪山上大喊:「从明天起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如今,走上退学路上的人正在增多。

几年前的数据显示,包括本科硕博,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主动退学率达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

刷到一条「我终于退学成功」帖子的评论区,网友纷纷发来贺电:

恭喜脱离苦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弃名校研究生去工作,值得吗?

这个话题被无数次讨论过,又无数次被再次提起。

一个退学生或许说出了许多选择研究生退学的年轻人的心声:

我从未后悔当初做出退学的决定。

庆幸自己可以从原本既定的社会节奏中脱离出来,开始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他们主动退学,逆流而行,也是及时止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努力越幸运,是优绩主义的认知偏差。

优绩主义,曾不断向愿意投入的人承诺:可以实现阶层向上流动。

并且警告不愿投入的人会坠落。

它暗示人人皆可通过努力、行动力和牺牲,实现上升。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优绩主义是一场无止境的自我剥削。

它将人区分为「胜利者」和「失败者」,迫使人扎入「踩踏式的竞争」中。并使之成为一种羞辱和怨恨的来源。

我们被优绩主义卷成了麻花,每个人都感到倦怠。

于是,有人开始退出这个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弃优绩主义游戏,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

优绩主义有一个特征,就是会不断产生短期的意义感。

通过不断考试、不断获得某某证书,形成一种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现在脱离这个系统后,外界不再投喂给你这种短期反馈。

你要面对的是自己,怎么找回自己的价值?

那些羡慕欧阳娜娜的网友,除了羡慕她家境优渥带来的松弛感特权,也是羡慕她对自己的高度自我认同。

或许,欧阳娜娜如此清晰地了解自己、认可自己的姿态,才是我们普通人应该习得的。

欧阳娜娜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很多年轻人想象的在平行宇宙中的自己。

她鼓励你去做自己人生中的编剧,你敢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乎上有个贴子问:

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真的很羞耻吗?

起因是贴主面临毕业,周围的同学不是考研,就是考公。

他也盲目跟着考研,但感觉很痛苦,效果也不好。

我错了吗,我该怎么说服自己努力上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这种困惑和焦虑的不止帖主一个。

如今我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内卷社会更重要的是勇于尝试、懂得认输和庆祝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像毛姆书中的主角一样:

抛下大多数人所追求但让他不快乐的东西,去旷野追寻和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

即使这种行为在他人眼中很傻。

人生是旷野,多逛逛总能找到方向。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丨琳一二

编辑丨qko

主编丨眠去

出品丨麦子熟了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