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美援朝时,敌军炮火十分猛烈,炮火密度甚至一度超过二战最高水平。

我军能化险为夷,除了主将指挥得当、战士作战英勇外,还仰仗一个杀手锏。

这个杀手锏,与毛主席调去朝鲜参战的一名将军有关。

正因有此间种种,志愿军才能那么快就扭转趋势,“反败为胜”,至今都令敌人感到忌惮。

那么问题来了,让我军反败为胜的杀手锏是什么?这位将军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地道战”的诞生

火力稍逊的志愿军能够击败装备精良的美军,在世界人民眼中不亚于缔造了奇迹,然而奇迹并非一蹴而就,它源于志愿军的不断摸索与点滴总结。

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第五次战役过后,我军将帅们在深入前线了解后发现,志愿军某部利用工程作业伪装,迅速靠近敌人之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令大家陷入讶异之中——

原来“地道战”在朝鲜战场上也如此有效吗?

没错,我军将帅对这种作战方式并不陌生。

无论是抗战时期冀中地道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石家庄攻坚战,都是对“地道战”极其巧妙的应用。

倘若要对地道战的源头进行追溯,那就更为久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墨子·备穴》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开凿地道攻城”的事迹,甚至守城方还给出了完备的应对方法:

“敌以此进,吾亦为之,审穴所在,凿穴相迎。”

不过,当时地道战出现的频率还比较低。

真正在历史上有大规模记载的,还是汉末三国时期,甚至还涌现出了曹操、诸葛亮这类“地道战大师”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都是典型的地道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时期的地道,一开始只用于运送士兵,后来逐渐拓展出了联络、反击以及反地道战等等用途,可谓精彩纷呈;

但三国之后地道战再次陷入“静默”,直到清朝太平天国时期才再度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太平军”攻城拔寨时,之所以那么喜欢用地道战,和其军队成分有很大关系。

当时太平军吸纳了很多湖南失业矿工,这些人将地下施工技术和军事斗争相结合,成为太平军无往不利的一把“尖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将地道战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只不过那是建立在战士们熟知当地地形,同时我军深得地方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的。

抗美援朝之初,谁也没想到地道战居然对联合国军那么有效。

于是,志愿军将帅们正式提出,在我军阵地构筑“坑道工事防御体系”,而这一点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我军中的一位传奇将领,开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放异彩,他就是掌握“四绝技”的王耀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王耀南的“四绝技”

王耀南的“四绝技”,听起来其实很普通:架桥、地雷、爆破以及构筑

可是倘若有谁因此而小觑了他,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先说“架桥”,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过了22条河,每条河上的桥都是“生命桥”

没有这些桥,大部队无法过河,只能和追来的敌人死战,而敌军人数远多于我军,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10月,王耀南接到任务,要带人在4天时间里架5座横跨600米河面的浮桥。

而且为了隐蔽,只能晚上动工,实际施工时间直接砍了一大半。

此外,由于是夜间施工,工兵们看不清指挥员旗语,施工效率也是问题。

为了确保任务能够完成,周总理当时甚至亲自到现场去考察,并做出了一些具体指示。

最终王耀南如期完成了架桥任务,“万里长征”由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爆破”,这里主要指的是爆破城墙,比如1940年爆发的榆辽战役。

当时,敌方守城人数不过400多人。

不过他们占据了地理优势,又利用飞机释放毒气掩护,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此背景下王耀南奉命支援。

考察现场后,王耀南认为可以从榆辽公路方向突破。

公路两边有不少废弃的房子,王耀南直接带人潜进了这些房间中,然后利用断壁残垣为掩护,挖了一条通到城墙底下的地道。

好不容易挖到城墙底下,如何往“药室”里填装炸药却成为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把城墙爆破,至少要填充1500多公斤的炸药。

王耀南等人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把炸药分成小袋,然后把炸药袋绑在身上,一路沿着地道爬到城墙底下。

没多久大家的皮肤都被磨破了,不过没有一点抱怨声。

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城墙被炸出了二十多米的缺口,我军战士们趁势攻城,一举消灭敌人,拿下了地方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地雷”,更是王耀南的“拿手好活”,1934年反“围剿”的时候,王耀南就提出可以制造“延时地雷”阻击敌军。

不过那时这个设想比较粗糙,后来他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了一套完善的布雷技巧。

为了防止地雷误伤民众,王耀南给地雷战战术制定了一条原则,“不见日军不挂弦”,也就是只有明确看到日军行动方向才能安装地雷激发装置。

无论是从他的技术还是素养来看,他都配得上“地雷战王”这个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来说“构筑”,简单两个字,包含了“地道”在内的诸多防御工事。

王耀南指挥建造了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1941年我军300多战士借助这间兵工厂的防御工事抵御敌军,结果硬生生挡住了6000多名敌人!

此后,王耀南又被调去临汾前线修建防御工事。

他带领战士们在当地开掘了大量作战坑道和掩护坑道,为临汾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巨大保障,也令他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一致称赞。

抗美援朝之初,毛主席就有意调王耀南到朝鲜战场大展拳脚,彭德怀总司令更是多次表明,希望王耀南解决志愿军防空和防重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地道战”在朝鲜战场

在我军开始构筑坑道防御工事后没多久,上甘岭战役就爆发了。

也正是这场战役,充分检验了我军地道战的水平,给予了世界人民一次巨大震撼!

志愿军原先在战场上挖的坑道是“J”型的,虽然有很大的机会避开杀伤。

可是如果敌军炮弹密度太大,或者有炮弹恰好落到了战壕坑洞前,战士们还是容易被波及。

于是,后来大家改挖“U”型坑道,当敌方火力覆盖,战士们就躲进坑道;

当敌人妄图占据我方阵地,战士们就冲出去与敌人作战,果然伤亡大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得知这个好消息后,亲自钻进坑道里查看了一番,出来之后夸赞道:

“真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连苏联方面都听说了我军坑道作战的优越性,有苏联顾问询问是谁发明的,我方则是回答:

“这是群众的创造。”

事实亦是如此,王耀南等人在构建坑道防御工事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志愿军战士们既是执行者,也是改进者,同样值得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坑道战的源头,我们前面也说了,的确是“先人的智慧”

而王耀南由于在战争期间的优异表现,在1955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后来一度官任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

很难想象,志愿军究竟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构建出一座地下长城的,毕竟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们连基本工具都没有,甚至铁炉都得临时搭建。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用捡来的炮弹皮和武器残骸打造出了无数钢钎铁锤;

又从敌人发射的未爆炸的炮弹中拆卸出炸药,挖出了近万米的坑道,挖出了数万米的新堑壕、交通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敌军短暂占领表面阵地后,也曾想过办法迫害退守坑道的志愿军,他们利用通风口往坑道里灌瓦斯、毒气,想把志愿军毒死在坑道里;

又在坑道顶部装炸药,想把地道炸塌,将志愿军战士们活埋。

不过,敌人的一系列阴谋伎俩最终都没有得逞。

志愿军战士们一边保护坑道,一边频繁展开夜袭,让敌军疲于应对,最终又无奈地从阵地上撤了出去。

一座上甘岭,成了敌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攻破的“东方堡垒”

直到如今,提起地道战和上甘岭战役,美国人依旧胆战心惊,可见我军的“杀手锏”有着多么强悍的威慑力。

当然,“地道战”也不只是我们在用,一战二战乃至于后来的冷战期间,国外也涌现出了不少经典地道战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地道战

先说一战时期,不知大家是否听过1917年爆发的“法国阿拉斯地道战”

阿拉斯位于法国北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一度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争夺的重点。

谁掌控阿拉斯,谁就能眺望巴黎,进而掌控整个法国。

为了抵御同盟军,英法联军特意在阿拉斯的地下开掘出巨大的“地道迷宫”

凭借提前修建的大量地道,英法联军最终付出了很小的代价,就取得了整场战役的胜利,这也让阿拉斯地道战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时期,亦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乌克兰敖德萨地道战”

只不过那时候“攻守之势异也”,苏军是进攻方,而德军则是固守城池的那一方。

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守城的德军并不知道地下有着两三千公里的地道,反倒是进攻的苏军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率先得知了这个消息。

于是苏军开始利用地道偷袭,直接炸毁了德军军火库,一举奠定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至于冷战时期,比较有名的有“柏林地道战”,这次主要是冷战双方特工在柏林墙下“斗法”

而从结果上来看,是苏联克格勃更胜一筹,他们不仅揭露了英美挖地道这件事情,还巧妙保住了自己的情报人员布莱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只是比较知名的地道战案例,此外日本、越南也算这方面的行家,不过若是比起我国来,那又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们不仅自己擅长地道战,而且从不吝于将这种战术传授给别人。

志愿军从朝鲜撤离之前就把相关技术留给了他们,包括其中最重要的“七防”——

空、炮、毒、雨、潮、火、寒。

朝鲜方面也很重视,1968年金日成就曾经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

“在做好防御战的同时,我们应当开辟第二战线,要事先准备好能够侵入敌军内部的地道……”

金日成口中的敌军,指的是美国和韩国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金日成的指示下,朝鲜方面又修出了大量的地道,这令韩国方面头痛不已。

比如1974年的一次巡查中,他们意外发现地下有一条3000多米长的地道,而地道出口距离首尔不过寥寥60公里。

自此以后,韩国开始疯狂检索地道,其中甚至不乏比之前那条地道出口离首尔更近的,有些地道里甚至铺上了轨道……

而作为地道战的代表,王耀南后来组织作家和艺术家们,将昔日的经典战例改编成了电影,供后人学习、了解。

受制于影片长度,很多经典故事没有在电影中得到重现,不过人民战争的基本思想已经体现得十分详尽了,也难怪被称为“人民战争的教学片”

希望大家能从王耀南的故事中有所收获,也从地道战的案例中得到启迪,努力培养善于发掘、灵活变通的优秀品质,成为对国家集体有贡献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王者”王耀南》 人民政协报

《地道之战神秘莫测》 北京日报

《坚如磐石的堡垒—记上甘岭前线的坑道战》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