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高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天,欧洲自然科学院被贴上“野鸡学院”的标签,更被指“付费参评”,引发了社会关注。最新消息称,覆盖世界数百位学者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被下线,这是欧洲自然科学院在陷入“院士井喷”争议后采取的应对之策。与此同时,国内多家单位机构也紧急删除了相关人员获评授勋的新闻。

好一阵子手忙脚乱,又是删简历删喜报,又是改履历改口风,一副生怕跟欧洲自然科学院扯上关系的模样。可又能怪谁呢?这一内幕的曝光掀开了学界的一块遮羞布,社会舆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的质疑,更有人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花40万元可买”。

到底有多少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到底是骗子太高明还是被骗者太好骗?被曝光以后,他们一个个都言称没想到,竭力强调自己是一时不察,受骗上当的。可是否真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无辜,值得打个问号。

此院士非彼院士,从评选标准、评选过程、入选学者、学界口碑看,都能看出漏洞百出。有些不妥之处普通人或许很难发现,但要说浸染学术界多年的专家也两眼一抹黑很难令人信服。一些明显的破绽相信只要花点时间去求证一下不难发现真伪。都在一个圈子里混着,这点套路也不清楚,未免有点不接地气。

可明知来历不明,身份可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欣然接受,甚至拿来标榜身份,显然是因为这块“金字招牌”管用。院士在我国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在学术圈、政府部门以及民间都有极重的分量。院士头衔在学术、产学研,甚至其他领域如同通行证,是经费的保障。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名字的确很容易让人误会可以代表欧洲学界权威,这样的身份显然极具欺骗性。

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学术造诣远超普通人的人,却在这一方面犯下与其学识、能力、智慧不相称的低级错误。有名有利,为名为利,假院士背后有一条灰色的利益链,可以在无形中变现。是真是假又有多重要。他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组织者收点会员费、入会费,没准还能卖个高价,而学者花点钱付出点代价,捞个所谓的“院士”,这比学术上有所突破容易多了。所以明知道有点问题也不深究了,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为其打掩护,自己主动凑上去。

而一旦被揭穿,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太轻,除了损失一点名誉,让懂的人背地里笑两声以外,几乎没有额外的成本。欧洲自然科学院风波持续多日,对于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又看见几家大学、哪个学术机构、那些在列学者出来表个态道声歉了?

网上列出推荐的外籍院士机构还有不少,远远不止欧洲自然科学院一家。严肃的科学话题变成一门生意,在吐槽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重名不重实的学术习惯是不是该改改了?唯出身唯身份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不是该变变了?对名誉过于热衷,对学术腐败又过于宽容,让一些人养出了一身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