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至今21年,新北区新桥街道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新桥街道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丁亚萍都在全心全意帮助新桥街道的残疾人。她参与搭建的爱立方工作室,也成为了街道众多残疾人与社会的“连心桥”。年复一年的贴心关怀,让她成为了街道内现有的608名残疾人最敬爱的人,“大家叫我丁阿姨,都拿我当朋友。”丁亚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亚萍

“丁阿姨帮我找到生活的意义”

对于新桥街道上百名残疾人来说,是丁亚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自2003年到民政部门工作以来,丁亚萍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赢得了残疾人们的敬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亚萍办公桌旁柜子里,残疾人送的零食

在采访中,记者在丁亚萍的办公桌旁看到了许多饼干、水果、山楂片,据她介绍,这些都是一位有精神残疾的男孩送的:“清清(化名)几乎每周都会来我们办公室,每次来都要送些东西。我屡屡拒绝,他却一直坚持送,实在没办法,我只好躲着他,他却总要等到我来了才肯走。”面对清清淳朴又固执的善意,丁亚萍显得既无奈又感动:“有时清清这孩子跟妈妈吵架了,他妈妈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劝劝他。”清清的妈妈曾说:“丁阿姨是清清心尖上的人,她说话比我还管用。”

在丁亚萍看来,残疾人是一个既特殊又普通的群体:“他们身有残疾,却又和普通人一样拥有自尊,渴望被赞美,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在过去,50多岁、精神二级残疾的老高长期独居,常常变得暴躁,用打砸、谩骂来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在被丁亚萍劝到爱立方工作室后,老高通过辅助性就业实现了自尊、自信、自立,心中的郁结慢慢消散,也温和了许多。老高常说:“多亏了她,不然我都不知道我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亚萍指导残疾人组装零件

在丁亚萍及新北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倾力帮助下,目前,新桥街道有4位残疾人入职了普通企业,还有一人自主创业,成为了一名小老板。依托爱立方工作室这一平台,32名残疾人通过辅助性就业,每个月可以获得500元至2000元左右的收入。街道内的数百名残疾人,也获得了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便利、心灵上的疗愈。

爱立方工作室:立方的爱,筑起五彩桥梁

成立于2013年的爱立方工作室,是集“庇护+就业+康复+文化”为一体的残疾人服务平台,主要为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与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辅助性就业等帮助。“一开始,工作室很小,只有50平方米,7名残疾人还是我们挨家上门做工作、反复劝才肯来的。”丁亚萍介绍,“经历新一轮扩建,我们的工作室已经扩大到300平方米,分为工作车间、休息室、文创工坊和直播间四大区域,还跟32名残疾人签订了就业协议。”2023年,爱立方工作室全年产值22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立方工作室的车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立方工作室内的文创工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立方工作室的直播间

依托工作室这一平台,新桥街道众多残疾人在文艺方面的优秀才能也得到了展示。手语舞、非洲鼓、金坛刻纸、刺绣、香包、铜编、油画……相关的展品被陈列在工作室的文创工坊,赏心悦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琴铜编作品

周琴是残疾人,同时也是助残志愿者,而在爱立方工作室,她更愿被看作一名非遗匠人。她用铜丝、铝丝编成的金龙及摩托车,精致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黎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黎扬油画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黎扬作品 《水母》

出生于1992年的金黎扬,不到两个月大时就因发烧导致双耳失聪。但在无声的世界中,她静下心来,用画笔展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后,她远赴意大利留学,又在冰岛、德国等国进修学习,回国后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2021年,她的作品参加现代快报策划的“花·非花”江苏女性艺术家云展,又在南京、常州举办了个人画展。回到故乡的她,时常在爱立方工作室教授手语,反哺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安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安阳光》获奖证书

此外,爱立方工作室的残疾人所编排的多个节目,也受到许多人的认可与欣赏,2023年,他们表演的手语舞《早安阳光》,在“唱响主旋律 奋进新征程”2023年常州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荣获“节目奖”舞蹈类三等奖。今年,江苏省残联、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省级文艺残疾人之家名单,爱立方工作室榜上有名。

“除了承接附近工厂的订单,做一些手工活获取收入之外。我们也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走出五彩的人生。”临近退休的丁亚萍,时常会像一位多虑的母亲,操心爱立方工作室、新桥街道众多残疾人的未来:“退休以后,我还会经常回来看他们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云龙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