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第一缕阳光刚刚洒下,城市还未完全苏醒,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但是在合肥市合淮路的林业科技园公交站牌下,十多位挑着扁担,拎着菜筐的菜农早已等候在这里,他们将要乘坐300路“扁担公交”去市区卖菜。

“车来了,车来了”,随着有人一声喊,人群便呼啦啦涌向了缓缓进站的公交车。车门刚一打开,老人们就急匆匆地将手中装满蔬菜的包裹抬进车里,在经过一番短暂的喧闹之后,车厢过道里塞满了大包小包,绿油油的蚕豆、水灵灵的韭菜、香喷喷的香椿头……各种时令蔬菜应有尽有,这时老人们才安心地找个座位坐下,喘上一口气,整个公交车里也充满了新鲜蔬菜的气息和菜农们的谈笑声。6时20分,公交车准时开动,一路向南往市区驶去。

家住在吴山镇的郑向军老人是这趟“助农专线”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要乘坐,虽然已有74岁,但是老人扛起扁担来仍然步履稳健。“这些菜都是我自家种的,新鲜着呢。”说起自己的菜,老人神采飞扬,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家里五口人,孩子们都有工作,我和老伴就在家种种菜,吃不掉的挑到市里去卖,挣点钱自己足够花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这些菜在家门口卖不上价格,挑到城里可以每斤多卖一块钱,正常情况一个上午就卖完了。”郑向军说。为了能在菜场找到一个好位置,村民们都会在头天晚上把菜准备好,第二天一早5点多就要出门,坐最早的一班300路公交车进城。但是以前有上班族要乘车,村民的菜筐扁担又占据了许多空间,首班车和二班车经常满载,不仅影响了进城卖菜,也耽误了市民上班,难免引来各种怨言。

从2023年8月起,合肥公交集团开通了300路“助农专线”,将清晨早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由5分钟缩短为3分钟,同时在“林业科技园”公交站点增加始发车辆,方便吴山镇和岗集镇的菜农在此换乘公交,实现了“抬脚上车,直达菜场”。“现在方便多了,我们到菜场更早,菜卖得也更快。”郑向军说。

合肥公交集团第二巴士公司二车队党支部书记谭方告诉记者,截止到今年4月底,合肥公交集团第二巴士公司二车队的300路助农专线已经额外增加了近300趟的菜农班次,累计服务菜农共计近1.7万人次,这趟专线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扁担公交”。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300路公交抵达省电气学校终点站,早已收拾好的菜农纷纷下车,肩扛手提赶往路边菜场,寻觅好摊位开始卖菜。他们熟络地推销着自家新鲜的蔬菜,伴随着顾客询问和还价的声音,这座城市也开始充满了活力,变得热气腾腾。(谭方 夏文 记者 苏艺 刘玉才 朱晓桐 杨雪)

“车辆空间还是不足,能不能换一辆更大的公交车。”“能不能再多开几个班次。”

在采访中,有菜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车队负责人也表示正在向上级审批、更换大型车辆,或者在原有增加发车频率的基础上,再缩短发车班次,尽可能地满足菜农们的需求。

听呼声,解难题,畅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合肥公交集团在了解到群众实际需求之后加开了这趟专线,把为民服务的落脚点放在乘客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求上,将“服务乘客、奉献社会”这一宗旨落在了实际行动中。

一根扁担两头挑,沉甸甸的菜筐里不仅装满了新鲜蔬菜,更承载了普通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奋斗,而这趟“助农公交”专线,也正如扁担一般,将村民们的生计与城市的烟火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公交车的终点站不仅仅是便利的菜市场,它开往的更是菜农们愈加有奔头的生活。(记者 苏艺 杨雪)

菜农们在林业科技园公交站搭乘“助农公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队工作人员帮助菜农将蔬菜运上车

清晨时分,朝阳透过车窗照在菜农们脸上

车厢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菜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找到好的摊位,到站后菜农们抢先下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赶往菜场的路上健步如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找到好的摊位到站后菜农们抢先下车疾步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小跑,老人找到了合适的摊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新鲜的时令蔬菜很受市民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在摊前开始选购新鲜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菜农们用勤劳的双手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摆好菜摊,这里已经人声鼎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