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护人员为老人洗头、理发。受访者供图

近期,潮新闻推出数篇安宁疗护相关报道(《“托育期”的安宁疗护难题如何破 国家级试点温州这样做》、《探索安宁疗护“浙江模式” 民办养老机构带来这些启迪》),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和读者留言,表示对安宁疗护这一概念了解甚少,对于将来是否会选择这一服务存在诸多顾虑。对此,记者请教省级福彩公益金社会服务公益项目“老年人临终关怀救助服务”参与专家、浙江医院医疗照护病房护士长项巧珍,对三个常见误区进行解析。

误区一:

进安宁疗护病房就是“等死”

2023年7月,省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全省域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实施方案》,于当年8月15日起施行。其中明确了安宁疗护服务内容,是以疾病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建立医生、护士、康复师、医务社工、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尽可能满足终末期患者综合、全程、全方位的安宁疗护需求。

“看到疾病终末期几个字,确实有不少人会认为,进入安宁疗护病房,就是等死。”项巧珍指出,疾病终末期是对接受安宁疗护服务患者状态的一种评估,并非结果。实际上,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获得更高生活质量且更长生存时间的不在少数。

她举例说,自己所在的医疗照护病房,曾为一名98岁的老人提供安宁疗护服务。进入病房时,老人的预计生存期是1-2个月,而最终,老人生存了13个月。

项巧珍回忆,老人刚进入照护病房时状态很差。家人告诉她,老人因为不想接受过度医疗,所以不配合治疗,病情每况愈下。医院当时给家属两个选择,ICU或者安宁疗护病房。

“老人告诉我们,他想回家,不想在医院。我们一方面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与家属沟通。住进来20多天后,他的状态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就让他回家了。”项巧珍说,当然,服务没有停止,马上为他申请了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和安宁疗护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服务。

项巧珍提及她上门服务时看到的一个细节:老人的床靠近窗边,窗台上放着许多棒棒糖。原来,老人爱吃糖,所以家人就把棒棒糖放在他的手边。最终,老人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护人员帮助老人实现晒太阳的心愿。受访者供图

误区二:

安宁疗护只重人文关怀

项巧珍坦言,在我国,安宁疗护的推进还存在许多障碍,其中,缺乏专业人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听过一些说法,认为安宁疗护就是人文关怀做得好。”项巧珍介绍,实际上,人文关怀是服务结果的体现,多学科协同配合才是核心。

采访当天,病房里的一位终末期患者提出想晒晒太阳。如何实现病人的这个愿望?首先,从医疗角度,对病人的整体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是否有疼痛、呼吸困难,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确认病人状态平稳后,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由医护人员陪伴,在病房走廊一端实现她的心愿。

晒太阳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温馨的小细节。前几天是母亲节,病人的女儿送来一束鲜花。趁着这次晒太阳,把鲜花放在病人床边,拍张照片发给病人女儿,也是对家属的一种哀伤抚慰。这部分工作一般可以由社工开展,但在专业社工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只能由医护人员替代完成。

项巧珍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不仅安宁疗护专业的医护人员短缺,这一专业领域社工的培养也是短板。所以,导致服务提供参差不齐、良莠不齐,出现各种误解也就不难理解。

误区三:

选择安宁疗护就是子女不孝

项巧珍经常会到养老院、社区开展讲座,她发现,大多数老人并不避讳谈及安宁疗护,障碍往往发生在子女身上。因为将父母送入安宁疗护病房,可能会被他人视为不孝,承受一定的社会压力。

“其实,从老人患病开始,很多子女就陷入手足无措的状态。”项巧珍说,因为担心老人害怕、难过,子女对病情相关话题避而不谈,这就导致,老人难以实现临终心愿,也无法对最后阶段作出安排。最终,老人遗憾离世,子女也久久无法走出悲痛。

项巧珍讲述了一对父女的故事。父亲患病后,女儿始终不敢和父亲谈及真实病情。一天晚上,她找到项巧珍,谈及自己的苦恼,询问是否要告知父亲实情。项巧珍感到,这位父亲其实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所感知,因此,安慰并鼓励道,可以尝试聊一聊。当晚,父女二人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次日,父亲便离世了。这名女儿找到项巧珍,感激地说,幸亏跟父亲谈了,不然永远都不知道他心里真实的想法,那会是一辈子的遗憾。

因此,“选择安宁疗护是否意味着不孝”这句话的关键点在于“选择”,即是否尊重老人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