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水利部称,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我国南方地区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而闻名,然而,近年来频发的旱涝灾害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我国南方旱涝灾害成因

旱灾通常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减产或歉收;而涝灾则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

①气候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愈发凸显,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也趋于不稳定。南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然而,这种气候特点也导致了降雨分布的不均匀性,即雨季和旱季的明显差异。在雨季,强降雨和暴雨频发,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旱季,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易导致干旱灾害。

②地质地貌因素

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山地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易形成山洪暴发;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易导致内涝灾害。此外,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但部分河流河道狭窄、弯曲,易导致洪水泛滥。

③人类活动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水泥地和高层建筑取代了绿地和耕地,导致地表径流增加,降雨深浅流的比例失衡。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例如,过度开垦和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降低了防洪排涝能力。

二、旱涝灾害应对策略

二、旱涝灾害应对策略

①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全链条职责

在水旱灾害防御管理方面,强化水旱灾害防御全链条职责,特别是工程安全度汛责任。全面开展水库、淤地坝、蓄滞洪区、南水北调等工程和山洪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强化河道行洪空间管控。制定完善江河流域防御洪水和洪水调度方案、抗旱水量调度预案等,科学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流域统一调度。加强水旱灾害防治规划、技术标准的修编和组织实施。组织防洪预案演练,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科普教育。

②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对于河道狭窄、弯曲的河流进行疏浚和拓宽;对于老化、失修的水利工程进行修复和加固;加强水利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此外,还应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年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流域为单元,完善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以骨干水源配置工程为中心,推进重点江河水系连通,建设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

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减轻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构建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及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每一项举措都直指生态保护的核心,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生态保护修复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必须强化统一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并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确保每一项生态工程都落到实处,真正起到保护生态的作用。

④加强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

加强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共同应对旱涝灾害的挑战。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通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四情”防御,绷紧“降雨—产流—汇流—演进”“流域—干流—支流—断面”“总量—洪峰—过程—调度”“技术—料物—队伍—组织”四个链条,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水旱灾害防御矩阵。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灾害防治经验和技术。

总结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南方旱涝灾害带来的挑战,以减轻旱涝灾害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