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弘扬军旅文化 受访者供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见习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如果没有陈主任不断地鼓励和支持,我早就颓废了,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言及如今的事业,江苏南通网红小吃“包一手草鞋底”创始人包汉明眼睛发红。

包汉明右手残疾,这源于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尽管他曾当过残障自行车运动员并获得过诸多奖章,但毕竟要生活,人生事业的多次转型始终不如人意。

在偶然参加的一次“军旅国学”的活动上,包汉明结识了这一志愿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退伍军人的陈保平。两人交谈后,通过陈保平“出的主意”,包汉明重拾人生信心,再次创业,终于取得了成功,生意越做越顺。

包汉明的成功,让陈保平意识到一个“真理”:帮助残疾人,既要“送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在给予残疾人必要的帮助基础上,要不断树立他们的信心,提升他们的文化认知,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跳出“不如人”的传统思维。

如今的江苏南通助残事业中,在陈保平的“授渔”下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选择自主创业,他们的生意事业也越来越好。

“送鱼”也要“授渔”

如何更好帮助残疾人,陈保平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摸索。

在中国传统的助残帮扶模式下,提供“就业岗位”是常用的办法,但从实践中看,这一方式也不能满足所有残疾人的就业需求,甚至偶尔还有被帮扶者要求提供的“岗位”频繁调整。

“只有在扶助就业岗位和扶持创业技能上相结合,激发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陈保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解释。

通过红色军旅文化进社区等活动的开展,陈保平接触了大量的残疾人,了解到他们的致残原因、现阶段生活和心理过往。陈保平总结发现,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内心要比很多人坚强,他们的创业激情更加浓烈。

经历过数次创业失败的包汉明情绪低落。但在日常聊天中,陈保平发现他“骨子里的那股闯劲还在”,关键是怎样把生意做大做好?

当时,包汉明正在做“草鞋底”(南通传统糕点),生意不温不火,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

“东西很好吃,是传统特色的典型,现阶段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来品尝、来买。”陈保平帮包汉明“出主意”。

很快,在陈保平的帮助下,包汉明不断创新销售模式,在网络上做起了直播带货,将传统糕点制作的8个流程拍成小视频,还取了“包一手”这样一个极具传播穿透力的网名。现在,包汉明有了公司,有了工人,有了品牌,有了渠道,有时一天能卖掉500多个“草鞋底。”

“包一手”和“草鞋底”已成为包汉明创业成功的标签。当前,在南通残联和店铺所在的崇川城南社区的指导下,包汉明成功不忘社会,成立了残疾人创业工作室,开始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社区里有需要的人。

同样,另一位残疾人王煜,也在南通残联和陈保平的帮助鼓励下,创办了南通市首家扶残助农直播创业基地,在农产品和残疾人创品销售上积极发挥直播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自己成为网销创业达人,所带领的团队超过500人,年销售额突破3千万元。

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还有残疾人画家刘凯健、“轮椅姐姐”徐良云等等。“现在定期会去他们的公司看看聊聊打打气,了解下生产销售等情况,有遇到问题及时帮他们协调解决。”陈保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做事”更要“学文”

值得陈保平自豪的是,包汉明、王煜等残疾自主创业达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形成了文化品牌,都在不断做大做强做好,并时刻不忘回馈社会。

“我现在正在钻研南通各个地方的传统美食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希望能做更多的事。”包汉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南通面积大,方言多,各地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大,因此带来的机遇也很大。

成功是相互鼓励的。这也反过来给予了陈保平更多的信心。身为退伍军人,但退伍不褪色,红色志愿者陈保平也不断将“军旅国学”项目做大,影响、辐射和帮助更多的人群树立信心,尤其是不断推动残疾人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创业的激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退伍走上工作岗位后,陈保平精心挑选了60个军旅故事和60条励志警句,并吸引了退役军人、党员干部和专家教授等20余人共同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以公益课堂形式,团队先后走进社区、学校等30余个场所,开展了100多次志愿活动,惠及学生、军属、残疾人等群体近万人。

陈保平认为,通过积极宣扬扶残助农好风尚,传播党和国家惠残帮农好政策,分享残疾人励志故事和扶残助农善行善举等,可共同为残疾人助力添彩。

“自立”还要“励志”

“我从小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我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近日,中国“无臂七子”成员、南通市残疾人书法家石小华,在陈保平的带领下走进南通市紫琅湖实验学校国学社团,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励志国学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去双臂的石小华现场口书毛笔字,学生备受鼓舞 受访者供图

励志宣讲进校园是陈保平把优秀残疾人的励志精神在学生群体中宣教的一种创新尝试,既展示了残疾人良好精神风貌,又激励了小学生们学会自立自强。

课堂上,石小华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真实的经历,现场口书“博学笃志”书法作品,让学生们深受触动。6岁那年,石小华因一场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逆境中,他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没有双手,他学会了用脚穿衣吃饭,刷牙洗脸,学会了以嘴握笔,练就了“一口”好书法。在与命运不屈不挠地抗争中,用双脚和那张“多功能”的嘴自食其力,凭借“口书”艺术打开了生命之窗。

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陈保平始终坚定走励志宣教之路,从众多优秀残疾人故事中汲取了励志的力量。陈对记者解释,一个失去双手的人,都能实现人生价值,发光发热,作为健全的人,光阴不能虚度,人生不能白活。工作中的陈保平,是一名助残工作者;在业余生活中,他又是一名励志宣讲员。

“我始终坚守‘传播正能量、传承好文化’的初心,宣导‘励志精神’,汇编励志书籍,所做项目连续三年荣获省级‘创新创优项目’。”陈保平表示。甚至,他还通过举办励志读书分享会、励志文艺汇演、励志书画作品展览等形式,宣传残疾人励志自强风采,让励志元素走进群众身边,感召社会大众,树立助残风尚,促进残健共融,进一步提升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热度,增强广大残疾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