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35斗 微信公众号

从新能源汽车、互联网平台、医疗器械到影视文化,出海成为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化浪潮的共同选择。

农业,也不例外。

过去,通过与诸多创业者的交流不难发现:除欧美等市场成熟度高、科技人才多、消费能力强、创投环境良好的地区外,作为中国近邻的东南亚,也正在凭借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迅速、地理文化接近等优势,成为农业企业出海“首选”。

东南亚总面积约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58亿人。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2022年东南亚GDP约为3.7万亿美元(据世界银行),而同年中国的GDP约为18万亿美元(据中国人民政府官网)。

这样一个面积、人口约达中国一半、GDP占中国五分之一的地区,究竟有何魅力?又有哪些农业企业能在这里抢滩登陆?

政策与人口红利、技术需求并驱,挖掘农业产业升级的新蓝海

政策与人口红利、技术需求并驱,挖掘农业产业升级的新蓝海

作为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东南亚是中国周边邻国最为集中的地区,多邻国也意味着多机会。

政府关系来看,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包含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共十个成员国。当前,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双方已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单从进口而言,我国是东盟主要的供应来源,占其总进口的22%,紧接着是日本、美国、欧盟(据ASEAN Secretariat)。

农业发展条件来看,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地处热带地区,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35斗选择了其中几个重点国家(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对其进行农业产业情况摸底,和近年来的关键方向把脉,以下是具体数据及情况:

来源:数据为公开信息搜集,35斗制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数据为公开信息搜集,35斗制图

|印度尼西亚:力促农业数字化和现代化转型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经济规模显著高于东南亚其他经济体,2022年GDP总量达到1.3万亿美元,人口接近3亿,是仅次于中国、印度与美国的第四人口大国。

来源:FA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FAO

作为群岛国家,印尼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生长,是棕榈油、橡胶、大米、玉米、甘蔗、椰子、香蕉、芒果和辣椒等产品的主要全球生产国,同时也是水产养殖/虾的主要全球生产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其农业生产仍相对落后,力促农业数字化和现代化转型是该国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2021年,印尼政府发布《2021—2024年数字印尼路线图》,提出包括数字农业在内的10个重点发展行业。2023年3月,印尼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制定了电子农业国家战略,通过对耕地面积、生产力、灾害预警应对、营销渠道等农业相关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保障农户利益。预计在今年11月举办的2024年第八届中国(印尼)贸易博览会暨农业机械展览会就是一个显著的信号。

|泰国:打造有机农业的金字招牌

泰国2022年GDP为4953亿美元,人口7170万。作为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出口占其GDP约65.8%,每年有近80%的农副产品实现出口创汇。其中,大米出口占全球大米贸易25%以上,居世界第一;橡胶出口同样也居世界第一、木瓜产量世界第二;芒果、山竹果、番石榴、棕榈油、菠萝、甘蔗、椰子等产量名列前茅,被称为“农产品净出口国”。

来源:开泰研究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开泰研究中心

有机农业一直是泰国农业的金字招牌。2022年,泰国农合社部宣布:《2017至2021年五年有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超额完成,现有150万泰亩有机农场和9万农户。

据中国驻宋卡总领事馆经贸之窗消息,2022年农合社部安排了8.5亿铢预算继续推进该计划,力争成为东盟有机农业种植生产基地。计划共计94个项目,分别是:研究领域48个预算1.77亿铢;生产和管理领域21个预算5.52亿铢;有机农业标准领域25个预算1.22亿铢。

|马来西亚:智能农业被列为8大战略产业之一

马来西亚2022年GDP为4070亿美元,人口3294万。马来西亚土地资源充足,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农业面积32.8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4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2.18万平方公里,拥有大量可开垦荒地,土地供给潜力较大。其中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如油棕、水稻、橡胶、麻、热带水果、可可等。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相比之下,农业劳动力不足可能是制约马来西亚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马来西亚城市化水平超过75%,绝大部分人口从事非农产业。2017年,外籍工人对农业劳动力的贡献超过37.4%。

2021年,马来西亚发布题为《重置经济;加强安全、福祉和包容性;推进可持续性》的第12大马计划,智能农业被列为重建该国经济的8大战略产业之一。根据报告书,智能农业涵盖所有农业领域,即种植、水产、渔业和畜牧业,政府将落实多项措施发展智能农业活动,包括推广实现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加强社区农村发展,减少依赖外劳以及减低农业活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越南:打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价值链

越南2022年GDP为4102亿美元,人口数量为9946万。加入WTO后,越南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增长,大米、咖啡、橡胶、胡椒、腰果等农产品占比较大。目前,越南已跻身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东南亚农产品出口大国。

来源:越通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越通社

自1990年改革以来,越南政府已将越南转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早在2018年,越南政府便提出要打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价值链

2022年,越南《2021-2030年和远期展望至2050年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发布,战略强调农业产业要改变生产思维,从农业生产转向农业经济,提高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价值链,以符合市场的需求。

从上述分析来看,东南亚主要农业国家均以“产量大”、“出口多”、“农产品结构丰富”为农业的核心优势,但都面临着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型、农产品价值链向市场端延长等共性挑战。

由此便可见中国农业企业入局的关键方向。

智能农机、预制菜、特色农产品,寻找农企入局的最佳着陆点

智能农机、预制菜、特色农产品,寻找农企入局的最佳着陆点

正所谓水大鱼大,东南亚市场的日益蓬勃和营商环境的日益放开,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企业前去掘金。

在这当中,有哪些方向值得国内农业企业重点关注?目前是否有成功模式和经验可供参考?通过公开资料收集和过往报道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农业软硬件服务、农食加工供应链等产业率先迎来大批中国农业企业的入局。

首先是智能农机。

近日,于去年8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威马农机,在泰国罗勇府举行其全资子公司诺威斯动力设备有限公司的项目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19亿元,占地面积约86亩,建设规模达4.4万平方米。

来源:重庆珞璜临港产业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重庆珞璜临港产业城

威马农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是公司海外战略的重要一环,旨在保障公司产品出口的稳定性,并推动对东南亚及全球市场的深度拓展。据悉,威马农机一直专注于山地丘陵农业机械研发制造,与泰国政府大力推动发展有机农场的契机将不谋而合。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但油棕幼树防治病虫害此前只能靠人工。由于劳动力紧缺,当地产业开始向智能植保机器人瞄准。凭借产品在易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大疆农业无人机在这一空白市场快速“铺开”,成为当地农业航空的开始。

来源:环球无人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环球无人机

据了解,大疆农业会综合评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购买力,以及政策法规,据此确定不同市场地区的优先级。

另外,中联重科也在去年与老挝农林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支持和促进建立老挝农业机械标准体系。签署后,老挝将从湖南引进新农机、新设备,用于农业领域,并参考和学习中国农业机械化标准,结合老挝农业生产特点,强化农机标准应用和推广。

其次是特色农产品品牌。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有75%是华人,在饮食文化上与我国高度相似,这为中国特色农食品牌出海打下了良好基础。

2021年,中新(重庆)农业“双百”合作计划签约仪式暨直播推介活动在渝举行。据了解,中新(重庆)农业示范合作计划已成功助推荣昌血橙云阳菊花等特色农产品常态化供应新加坡及东盟市场。

而中新(重庆)农产品出海帮扶计划也已帮助重庆“好媳妇”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德康调味品有限公司等5家农产品生产企业成功走出国门。其中,重庆“好媳妇”食品有限公司的酸辣粉、自热火锅等产品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已打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连锁超市。

来源:重庆“好媳妇”食品企业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重庆“好媳妇”食品企业官网

另外,当下东南亚地区快餐、外卖等餐饮业态迎来蓬勃发展,2023年该地区外卖收入已超过8亿美元,同比增长60%。预制菜也迎来出海良机。

2023年的1-8月,国联水产在RCEP市场的预制菜销售额达到1021万美元,较同比增长12.7%。冠海水产的董事长柯锐城曾透露,2023年的1-7月,冠海水产出口的预制菜金额高达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5%。

来源:国联水产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国联水产官网

“农业三大件”出海东南亚,最佳路径和关键策略有哪些?

“农业三大件”出海东南亚,最佳路径和关键策略有哪些?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政府相关部门与特色产业集群类主体共同搭建产业一体化合作战略联盟,让特色农产品出海这件事形成了“合力”。无论是农业技术的复制推广,还是预制菜的渠道搭建,友好的地区贸易协定、国家间的政策利好和跨国跨领域多部门协作始终是“农业三大件”走出国门的根本保障。

除这种由政府、园区类投资主体主导下的“抱团出海”模式外,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企业也在成为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新引擎”。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市场需求和本质价值是决定业务出海是否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一是海外市场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二是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交付能力,足以解决当地农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植保无人机、智能农机、农业数字化软硬件服务等业务得以在东南亚市场顺利铺开,首先源自于当地农业生产亟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这种“市场先行、技术加持”的出海路径,是国内大部分农业创新企业出海的习惯性选择。

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农业企业采取海外建厂和跨国技术合作战略,既可以深深扎根本地消费市场,也能最大程度利用当地成本优势,整合从原料到物流的各个环节,实现供应链优化和价值链的延长,这对双方来说无疑是一种“双赢”。

归根结底,中国农业企业成功出海东南亚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合作机遇与市场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力。

当中最为重要的是持续深化本土化策略,不仅要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还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定制化产品与服务,确保解决方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其次,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尤其是在智慧农业领域,通过不断迭代升级的技术产品,如更智能的农机装备、更精准的农业大数据服务等,来引领和加速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最后,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这包括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当地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互利共生的农业生态圈。

水大鱼大的东南亚农业热土,只待中国企业的耐心耕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