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我是地产高富帅。

这五月份才过了一半,就连续两家品牌民企又暴雷了,两家都是有过辉煌岁月的典型房企了,殊不知熬了这么久还是相同的结局,实属无奈。

截止目前基本上除去几个特殊的稀烂房企发不出年报之外,基本上上市房企都产出了自家成绩单,纵观截止到2024年4月,行业真的已经下跌了50%了。

top50房企小编这几天也好好研究了一番,除去几个率先主动发年报的头部央企还算看的过去,后面的几家房企年报难产也合情合理,因为实在是太拉垮了。

据上证报报道,数据统计,截至4月28日已有86家房地产企业(申万行业分类)发布了2023年年报。其中55家盈利,31家亏损,13家盈利超10亿元。

2024年房企销售业绩榜显示,百强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但降幅收窄。保利发展以331亿元单月销售重夺销冠,中海地产和万科紧随其后。头部房企4月销售业绩普遍不及3月,可能与市场季节性波动有关。

整个行业能还有一定看点的还是集中在几个头部央企这几年几个新晋的地方国企虽然业绩起来了,但是经营质量依然并没有好转,增收不增利,口碑稀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民企因为高杠杆多数暴雷,但是回想起来,如今很多国央企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些地方国企似乎还是走的激进的老路,而且管理水平是十年如一日的毫无提升。

地产一品塘独家企划:国央企就比民企好多少?撕掉背后的光环,就剩下底裤了。

电建地产:亏的有点突然

几天前,电建地产在北京山谷召开了一场内部会议。在这个密云向东10公里、由电建地产集团自己打造的度假目的地,电建地产的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都来了。

面对去年的大环境,估计一把手也不是太好多说具体原因,但是从刚发布的企业年报来看,作为16家央企之一的电建地产,确实已经惨不忍睹了。

2023年,电建地产实现营业收入173.66亿元,同比2022年的377.78亿元“腰斩”,下降了54.03%。实现的净利润-12.45亿元,归母净利润-6.71亿元,由盈转亏。2022年,电建地产净利润9.47亿元,归母净利润1.51亿元。

电建地产是作为这几家超级央企集团另外一个门面之一,与其他几个头部央企对比来看,其实成立也不算太晚了,在全国化布局的这几年,很多城市都有一定的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立开始,作为《财富》世界500强电建集团旗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唯一平台,电建地产有着很高的定位,是“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发展运营商”。

但是口号其实大家都会喊,经营是经营,口号是。其实从2021年开始,电建地产就有意识在规模方面有诉求,在拿地方面也比较激进,但是在产品与营销方面似乎动静不大。

回顾前几年,电建在很多核心城市自主操盘的项目并不多见,而且很多非核心城市库存压力巨大,因此大面积的降价也成为电建地产唯一的办法。

翻开这三年的年报,这业绩看上去是年年提升,但是这利润是年年大幅度下降,玩的就是一个数字游戏,因此混到如今亏损也不足为奇。

首创城发:裁到只剩下五个区域

提到首创应该大家还是应该听过,不过首创城发这个名字倒是很多人听的不多,成立于2021年6月10日的首创城发,是为了私有化首创置业而专门设立的,也是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城市发展综合运营体。

作为其“母亲”的首创集团,有一条较为清晰的资产腾挪路线,它会对一些不赚钱、拖后腿或不相关资产剥离。

早在2021年10月,首创置业将旗下物业公司摆上了货架,拟挂牌转让首置物业100%股权以及首万誉业51%股权,前者转让底价为4.5亿元。

从2021年9月接替首创置业站到台前以来,首创城发已经走过了一年零三个月,接近500天。在这一段全地产行业都处于寒冬的阴郁日子里,有的企业忙着转型,有的企业忙着“自救”,而首创城发也在不断调整和适应。

很容易理解,就是首创集团把自家的核心开发资产,不动产,旧改,一二级联动等项目都装到了首创城发平台,首创城发获得了首创集团强大的资源与资本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创置业的退市,或许也是首创城发的开始,不过市场的急速下行也是首创系还没有想到的结果,2022年开始首创城发开始亏损。

不过经过一年的调整之后,刚发布的债券报告数据来看,业绩方面,2023年首创城发合并口径的净利润为18.07亿元,较上年度增加20.1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94亿元,较上年度增加22.7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不过这艰难的业绩背后,首创城发也对自家组织开始了大面积动刀,据地产一品塘独家获悉:首创城发近期也对自家开始动刀。

早期首创置业期间,基本上没有区域公司这个层级,基本上还是城市公司管控逻辑,到了首创城发阶段,基本上对整体开业业务进行了全部梳理。

2022-2023年期间,首创城市发展集团有六大区域公司,北京开发事业部,华东区域,中南区域,粤港澳区域,华北区域,CBD公司。

也就近期不久,首创城发再次调整布局,中南区域的昆明公司并入华北区域,武汉公司并入华东区域,组建全新的南方开发事业部。

这次又是华中地区成为重灾区,目前至少十家大型国企央企要么房企华中区域,要么放弃武汉长沙等周边城市,武汉这超大的库存量确实比较麻烦。

华侨城股份:彻底摆烂的央企

3月初开始到月底,国企央企阵营都迎来了自家的业绩盘点时刻。尽管行业依然还是下行,但是几家优质国企央企依然表现不俗,整体来看差距是越来越大。

在几家央企年度业绩发布会过后,基本上在央企阵营里面头部优势越来越明显。有盈利惊喜的华润置地,有经营起飞的招商蛇口,但是亏损阵营依然不少

3月30日,华侨城A(000069.SZ)披露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7.44亿元,同比降低27.3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4.92亿元,同比上升40.4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34.23亿元,同比增长695.5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9%,基本每股收益为-0.7916元/股。

作为已经连续两年都存在严重亏损的央企,华侨城本次发布会稍显低调,基本上主流媒体都没有任何相关报道,华侨城着实是低调了一把,相对早期多次上头条的胜景也一去不复还了。

这么大一个央企,能做到持续稳定的亏损,或许在整个地产圈都不会见到几个

由于巨亏百亿,去年同期深交所对华侨城发送问询函,函中连发11问,要求在5月5日前详细说明各项收入、计提减值、往来款项等财务账目,并评估偿债能力、现金流风险等。

这相当于让华侨城再算一次“账”,并给予公开。但2023年5月5日,华侨城不仅没有按时回复,还宣布公司总会计师冯文红离职,随后又公告将回复时间延长到5月19日。

作为财务高层,冯文红在此时离职让投资人士有些敏感。华侨城在公告中的表达比较平淡,只说是“因工作调动”,而且离任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在冯文红离职前,华侨城先后发布了2022年财报和2023年一季度报,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亏损。不少投资人士在股吧留言,希望华侨城可以改善业绩,不过一年多,依然还是一摊烂账。

不过如今前不久完成业绩发布会的华侨城,这就出了大事。几乎在同一天华侨城股份官宣:原董事兼总裁王晓雯离任,目前副董事长刘凤喜代行总裁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公告,公司董事、总裁王晓雯女士因工作调动原因,已提交书面辞职报告,将不再担任公司董事、总裁、执行委员会委员、战略委员会委员、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离任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去年是总会计师,今年是集团总裁,连续两年亏损都是相同的操作,不得不想起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都要背锅的。

抛开市场环境因素来看,华侨城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跟之前早期经营逻辑不无关系,整体来看在央企阵营,华侨城的整体工作节奏依然还是老国企作风。

早期整体工作业绩基本上还是享受高周转时代的红利为主,整体市场上行的时候华侨城这种文旅地产逻辑比较吃香,拿地便宜,旅游带动地产销售,享受土地红利。

其他营销打法,产品体系,运营逻辑似乎跟华侨城没有什么关系,即使偶尔外聘一些市场化的经理人,但是能留得住的真的是极少极少,工作导向就是不求出业绩但是一定不要出错的基本原则。

近期又有人爆料,华侨城地产似乎在酝酿着一次大的裁员动作,华侨城地产似乎有独立运营的可能,这一切也都是说明华侨城这艘大船确实有点风雨飘摇了。

总结:

种种迹象显示,在房地产发展新旧模式转变之际,存量市场和城市更新需求,将带来多个细分赛道均超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已经有了关键共识:行业利润空间仍在,去掉杠杆,项目净利率及IRR仍远高于制造业,地产仍是最好的行业,没有之一;

因此就算是国企央企,如果不尊重市场,没有持续研发产品,没有持续下苦功夫应对最差的环境能力,基本上未来的路也会非常艰难,

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也欢迎留言讨论,也感谢大家这么好看,也愿意给我点赞。

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地产一品堂,80后 工科理工男 深漂18年 18年猎头从业经历,14年以上地产行业沉淀,关注地产战略布局,关注地产人才发展,持续研究健康管理;各位朋友可以加我随时交流探讨 共同进步;近期新增地产一品堂官方微信群,大家也可以加入,与更多的地产人+再创业者交流沟通,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