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寄生在胃内,黏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1类致癌因素。

2022年第30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 Week)中,来自希腊亨利杜南医院的Theodore Rokkas教授进行了以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为主题的会议分享,“医学界”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杨帆医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会议报道。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微需氧的革兰阴性菌。它具有2-7根鞭毛以提供动力穿透黏液层,可分泌过氧化氢酶、氧化酶以及尿素酶等对胃黏膜屏障造成损伤。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常见的风险诱因,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受感染的家庭成员,拥挤的生活条件,糟糕恶劣的卫生情况,污染的水源供应等。

幽门螺杆菌的全球感染概况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第三次人口普查(1988-1991)和第四次普查研究(1999-2000)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NHANES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调查的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资料

韩国一项研究分析了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阳性,结果显示无症状儿童和青少年中总体血清阳性率呈下降趋势[1]。

2017年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一篇关于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表明由于受到生活条件如卫生情况和社会经济水平等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

另一篇发表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上的全球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在西欧和北美人口中,约有1/3的成年人被感染,而在东欧、南美洲和亚洲,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率高于50%[3]。

综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依旧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因此建议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都应该接受治疗(无根除治疗抗衡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二联、三联和四联疗法。

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大部分是基于各类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但由于这部分临床试验未使用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导致临床证据质量差,并且存在显著的地理、种族、表观遗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幽门螺杆菌治疗应基于抗生素的选择和管理,荟萃分析纳入的治疗方案应是在当地人群中被证明是可靠高效的(治愈率至少≥90%,最佳≥95%),并且必须考虑地理、种族和表观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治疗难点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强,加大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世界卫生组织将抗生素耐药性的幽门螺杆菌列为抗生素研发的优先事项。

2017年一项全面总结10年内全球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系统评价表明耐药性的发展与治疗失败风险的增加有关[4]。

▌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

可以通过药敏试验、临床经验或两者兼有来确定。目前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提供幽门螺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而避免了内窥镜检查的需要[5]。

▌疫苗接种

在美国和日本,为期10年的疫苗接种计划显著减少了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而在发展中国家,需要持续的疫苗接种工作来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6]。

胆不好引起胆汁减少,胆囊就不能充分排空,胆汁中的胆固醇容易沉淀结晶形成息肉或结石,产生后影响胆汁排泄,减少胆汁,加多些了肠胃代谢食物的负担,所以胆不好伴胆囊息肉往往肠胃必然不好,其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胆汁和毒素是肝分泌和分离出来的,通过胆囊收缩排出体外,胆不好,就会使得部分胆汁和毒素滞留肝内,影响肝的正常代谢,继而导致肝的局部损伤,短期是感觉不到的,其会自行修复,根源在胆,胆调养好了,肝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不要不在乎胆,其实这个症状的根在胆,闲暇之余到附近田间野地采点紫花苦菜,煮点苦菜红糖水,红糖煮好放入,原产地连云港灌南,叶子背面有白色絮状物,平时食东西清淡些少油,少食生冷油辣之物,晚上尽量不要熬夜,早点休息。保持好的心情,早上记得早饭要适当吃点的。

总结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因地理、年龄、种族和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近几十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所下降,然而其流行率仍然相对较高。全球近40%的人口已被感染,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负担依旧很大。因此,重点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是降低胃癌发生率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