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济宁市有残疾人48.05万人,持证残疾人22.36万人,其中重度残疾人8.7万人。全市残疾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广大残疾人的向往和期盼,凝聚着残疾人及其亲属的厚望与重托。

今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济宁市残联认真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将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不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5日市残联组织开展关爱残疾儿童系列活动

家庭无障碍改造

“有啥需求,您尽管提。”这是经开区疃里镇残联专职干事王焕敏经常说的一句话。她每到一家,总是转了一圈又一圈,边看边记。“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记录大家的生活需求,这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王焕敏说。

近年来,济宁市全面摸排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结合残疾人家庭实际,规划制定改造方案,科学精准服务。在王焕敏看来,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入户走访是关键一环。入户走访时,王焕敏了解到梁女士和丈夫都是肢体残疾人,需要坐轮椅出行。然而,梁女士家里的路面没有硬化,这对夫妻俩的出行有较大影响。“我们在入户时,先实地考察他们家的情况,整理出需要改造的一些地方,然后第一时间组织改造。”改造后看到梁女士和丈夫脸上露出的笑容,王焕敏满满的成就感。这些年,王焕敏见证了越来越多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每一个残疾人幸福的笑脸是她工作最大的动力。

近年来,济宁市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工作,市残联联合发改、民政、财政等部门单位制定工作方案,对任务目标、实施对象、经费标准、改造内容等相关工作要求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施工过程中,邀请专家深入实地查看,“量体裁衣”制定改造方案,探索评估、施工、验收等分段招标模式,对工作过程实施全链条评估督导,对无障碍家庭改造高标准、严要求,让残疾人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助残日前夕组织残疾群众

到市中级法院开展无障碍体验

政务服务无障碍

4月3日上午,拄着双拐的李川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公积金贷款领取业务。刚进大厅,工作人员发现他行动不便,立即推着轮椅走上前去,并主动担当起了李川的“帮办代办员”,全程陪同办理业务。“真是太感谢了!办事过程全程帮忙,服务暖心又周到!”办完业务的李川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竖起了大拇指。

“这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待人,服务周到,我给他们点个赞!”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成功办理异地就医报销业务的周阿姨告诉记者,她和老伴来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注意到他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主动推出轮椅迎接,将周阿姨扶上轮椅后,全程陪同协助办理。期间,工作人员耐心引导周阿姨填报内容,最终成功办理业务。“由于周阿姨身体不便,为了避免老人多次跑趟,我们为她提前预约后续上门认证服务,以确保‘一次办好’。”市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专员姜涵说。

近年来,济宁市加强政务服务工作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无障碍设施到无障碍信息交流,全方位无障碍服务既方便了特殊人群的政务服务需求,也彰显了城市文明的提升、城市发展的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残疾群众在济宁大安机场出行无障碍

“如康家园”打造残疾人幸福之家

在邹城市友爱“如康家园”的辅助性就业室里,心智障碍者康康正在全神贯注地装纸巾。据工作人员介绍,和康康一样,友爱“如康家园”里汇集了周边40多位残疾人,大家在一起工作、康复、娱乐,相处很开心。初夏时节,宽敞的手工制作室里一片祥和安宁。有的残疾人正在制作手工艺品,有的在包装太空泥。今年18岁的娜娜是位心智障碍者,以前很少出门,如今“如康家园”成了她的第二个家。“非常感谢这个平台,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交流、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娜娜的母亲说。

“如康家园”是山东省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品牌,聚焦16周岁以上困难且有需求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技能培训、文体活动、志愿服务、交流互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整合多方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常态化的基本服务。去年全市已新建“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25处,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市累计建有“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195处,服务残疾人3699名。机构建设总量、服务残疾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济宁市创新推进“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与体彩结合试点,在全省率先建设“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体彩店,在推进机构市场运营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残疾群众赴市文化馆参观非遗文化展

康复救助托起残疾儿童美好未来

“来,我们把嘴巴张大。”“啊……爸爸……妈妈!”近日,在济宁市儿童康复中心,5岁女孩欣欣正在康复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一次次尝试读准这些词语。欣欣是一名先天性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影响到语言的正常发育,去年开始,她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济宁市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免费的康复训练,短短几个月,孩子就有了明显的变化——能开口说话了。“虽然是简单的词语,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欣欣妈妈告诉记者。

在济宁有各类持证残疾儿童和少年10275人,这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一个个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就像一张大网,将数以万计的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张大网的守护下,大家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

欣欣的故事是济宁市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康复救助残疾儿童4548名,其中为4324名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训练救助,为166名残疾儿童提供了辅具适配救助,为29名肢体残疾儿童提供了矫治手术救助,为全市29名脑瘫、脑发育不良等残疾儿童实施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救助,7名听障儿童已通过山东省人工耳蜗植入术项目办救助筛查。

康复一个人,带动一家人,鼓励一群人。去年济宁市已实施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5009人,辅助器具适配救助1594人,肢体矫治手术救助211人,脑瘫儿童脑科手术救助110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救助33人,制定了《济宁市市级规范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估认定暂行办法》,创建了10家省级、24家市级规范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争取上级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肢残儿童矫治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脑瘫儿童脑科手术、唇腭裂肢残儿童修复矫正手术、“阳光伴我行”集善明门儿童轮椅、“集善赋能·点亮星光”孤独症公益项目、“爱眼光明行”救助等项目折合资金近1500万元。去年6月,济宁市残联、市财政局等部门制定了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办法,对残疾儿童辅助器具作出了优先保障要求,辅具适配由原来的9个种类增加至50个种类,弥补了辅具适配制度保障的“短板”,满足了残疾儿童辅助器具个性化需求。各级医保部门将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种管理,将肢体矫治手术纳入居民医保报销,由个人和家庭承担部分,给予1.5万元至7万元的救助,实现了救助资金、医保基金等政策叠加,大大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更加“均等化”“个性化”。

残疾人文体工作亮点纷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省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暨

2025年全国残运会选拔赛在邹城成功举办

4月24日上午,山东省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暨2025年全国残运会选拔赛在邹城市开赛。来自全省各地市及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15个代表队,70余名残疾人运动员在乒乓球桌上挥拍较量。“能在家门口参加全省的比赛,感觉很自豪,也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为家乡争光。”济宁队运动员李延岗三年前因一次意外事故腿部受伤坐上了轮椅。因为乒乓球,李延岗重新振作起来。在残联部门的推荐下,他加入到济宁市残疾人运动员大家庭,“每天都会练球,很苦很累,但更多的是收获。”李延岗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了,现在他天天坚持打乒乓球,身体越来越好。这次积极参加比赛,就是与大伙一起分享运动带来的快乐。

近年来,济宁市残疾人文体工作亮点纷呈,努力打造文化品牌,丰富残疾人文体生活,大力推进全民助残健身工程,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保持全省前列。去年开展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活动,惠及455户残疾人家庭。依托“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建成75处“如康书屋(书角)”,整合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建成残健融合文化服务中心(站、点)16处,新建2处特殊艺术人才基地和1处视障阅览室,残疾人文化活动阵地进一步加强。成功承办第七届、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暨山东省残疾人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2023年全国、全省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分别获得女子盲人门球团体金牌、男子围棋团体银牌。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充分提高,不仅创造了人生价值,也充分实现了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