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铄杭

腊月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不停,拍得长满青苔老厝檐一串串掉雨珠子,过年前的这段时间,呼出来的气都是冷湿的。回想去年的屋里,阿嬷用力地揉打着面团,掌心那么大的米皮经过阿嬷的手后能包住拳头一样多的馅儿。只见她抓起一把有白有红有绿的馅料,往那比我的年龄还大的模子里一按,敲了敲,再倒出来,哎嘿,好了!

不过这过程也不像表面上看着那么容易。糯米要提前浸好,然后炸腐条,香菇切丁炒,入虾米翻炒,再和糯米炒匀了下芹菜。粿皮的配方也有讲究,不可以太过黏,不然会延展不开;也不可太过松软。

我自告奋勇,学着奶奶的样子做粿,却不是露馅就是走样了,我泄了气,干脆气馁地让阿嬷以后直接从外面买得了。阿嬷说:“妹儿,不会就要学,当年我还是姿娘仔的时候,也没有人教我,是我蹲在别人家门槛边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阿嬷也不恼,只是放下手里的粿印,用她那褶皱又光滑的手按了几下,馅料就乖巧地装回去了,形状也规整起来。

老外婆一共生了八个孩子,阿嬷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从小就承担起了洗衣做饭、照顾弟弟的重任。十七岁便上山下乡,回来后艰苦创业,在阿嬷的身上,我看到了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头。阿嬷总是自嘲没有文化,比不上我们这些读过书的,可是在我的心里,阿嬷就是社会大学里的研究生,至少在制作红桃粿这科目上,算得上是优秀毕业生了。

她捕捉到了我惊羡的表情,挖了满满一勺馅料给我吃,真鲜甜!随后下锅蒸,灶上的蒸汽回旋至屋顶,在厨房弥漫开。记忆中的奶奶下厨似乎从来没有失手过,特别是各种应节的糕点,连邻居闻到四溢的香气后都来偷师。

十分钟后,我还沉浸在馅料的美味里,红桃粿就出锅了。轻轻咬开细腻的皮,糯米软糯、虾仁鲜甜与香菇的爽口在舌尖一瞬间爆破,唇齿留香。勤奋的精神,氤氲在我的心里:是阿嬷那代人脚踏实地才学了手艺、买了房子,为后人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环境。

今年的阿嬷,风湿犯得更厉害了,一碰冷水就疼,是无法亲自做粿了。轮到妈妈做粿了,我又坐在旁边的竹凳子上用心观摩,顺便打打下手,用心体会红桃粿的美妙——不仅在吃,还在做。

秋去冬来,能不爱那红桃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