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曾在《鹿鼎记》中提到过天地会。

他们是一群前朝的遗老遗少,成日幻想着能够反清复明,本以为那不过是小说家言罢了。

直到看到了人头滚滚的曾静一案才知艺术源于生活。

可奇怪的是,雍正对曾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曾静落网之后非但不杀还厚待于他。

临终前,还叮嘱乾隆不要杀曾静。

乾隆当时答应了,转头就直接将曾静斩首,这又是为何呢?

失意书生,造反谋出路

曾静是个穷书生,屡试不第之后,不反思自己的能力不行却怀念起了前朝。心中寻思要是回到前朝,他定能一举夺魁。

曾静空有造反之心,却无造反的门路。一个乡下的穷书生,到处去宣扬反清复明岂不是会被当成疯子被抓起来?

曾静不傻,也不想放弃成名的捷径。就想着和朝中大臣的绑定,让当朝官员为他做背书。

曾静的目光在朝中逡巡了一圈,最终把注意力放到了岳钟琪身上。

岳钟琪是何许人也?

他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也是雍正最为看中的汉将。

雍正虽然刻薄寡恩,但对岳钟琪着实不错。雍正朝的官拜宁远大将军,还兼任川陕两省总督。

岳钟琪虽是名将之后,却并无谋反之心。

再说他本人深得雍正信任,已经是位高权重的一方大员了,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可岳飞后人这个名头总是让反贼会把他和反清复明联系到一起去,岳钟琪也是不堪其扰。

伴君如伴虎,雍正能赐给臣下荣华富贵,也能让臣下坠入万丈深渊,好在雍正对岳钟琪还是颇为信任的。

曾静案发,雍正帝震怒

岳钟琪每次收到劝他谋反的书信都会呈给雍正,以示坦荡。

雍正已经习惯了岳钟琪时不时送来的书信,一般情况下都是授权岳钟琪自行处置,唯独张倬地书信让雍正震怒。

雍正给岳钟琪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彻查凶手。

张倬居然说雍正得位不正,这一直是雍正内心最深的隐痛,龙有逆鳞触之必死!

雍正经历的九子夺嫡可以说是满清历史上最残酷的夺嫡,雍正和八爷、十四爷杀红了眼才得到的皇位,谁敢说雍正得位不正那就是找死!

至于张倬信中提到的敛财无度、苛待功臣等老生常谈,雍正都已经不放在心上了。

岳钟琪在接到雍正的命令之后,也清楚地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当即对张倬进行了严刑拷打。

张倬是个硬骨头,普通的刑罚对他毫无用处。在严审了几天之后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岳钟琪急得不行。

好在几天之后,岳钟琪想到了反间计。

岳钟琪命人将张倬从牢房带到了官署,又给张倬上了药。

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语重心长地告诉张倬,对他用刑不过是无奈之举,其实他早就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了。现在只要知道他的上级是谁,就能共谋大事了。

张倬起初并不信任岳钟琪,可岳钟琪被张倬盯着,也丝毫不慌。他特别真诚地看着张倬,张倬哪里见过这阵仗,很快就败下阵来。

张倬想着岳钟琪也算是自己人,就竹筒倒豆子一般将所有事情都告诉了岳钟琪。

原来写这封书信的夏靓是张倬的老师,原名曾静,和他一起参加谋反的还有两个人,都是湖南永兴县蒲潭村的村民,精通兵法和火器。

岳钟琪得知消息之后如获至宝,快马加鞭把消息呈给了雍正。

曾静落网,吕留良获罪

知道了是谁指使之后就很好查了,雍正直接下令就捉拿了曾静。

曾静在被抓之前还是一块硬骨头,被抓之后立刻成了软脚虾。都没怎么用刑,就把做下的事情交代得干干净净。

曾静为了保命,便说自己是被前朝大儒吕留良的思想影响,才走上反清复明的道路。

雍正知道曾静所说不实,也查到了曾静的背后还有八爷和十四爷的影子,他意识到事情不简单。

雍正在思索了很久之后决定,宽宥曾静,并将他们的经历写成《大义觉迷录》。令改过自新的曾静,带着《大义觉迷录》到天下各处宣讲雍正的仁慈。

曾静是逃过一劫了,可这么大的案子,不处置难以服众。

雍正思虑再三,决定让吕留良一家成为曾静的替罪羊。

在雍正的命令之下,死去多年的吕留良被开棺鞭尸,儿子吕毅中被问斩,其余家人被发配新疆为奴。

曾静就带着他的团队,在大清四处宣扬雍正的仁德,一时之间,百姓们对雍正好感倍增。在雍正一朝,曾静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处罚,还获得原先怎么也轮不到他的荣华富贵。

雍正饶恕了曾静,让他在民间的声望大涨。临终前,还特地叮嘱乾隆也不要杀曾静。

乾隆当时答应了雍正,却并没有照做。乾隆登基之后不久,就将曾静、张倬等人凌迟处死。

结语

那为何乾隆已经答应了雍正不杀曾静,转头就把雍正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呢?

雍正不杀曾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留下曾静的命来显示雍正的仁德,雍正是要告诉天下人,他的心胸是何其宽广。

杀一个曾静很容易,可如果留下曾静能得到民心的话,曾静的生死便无关紧要了。

连造反都不会被追究,普通百姓更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幸福、安乐的生活。雍正赦免了曾静,让他在民间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乾隆为何非要和雍正反着来呢?是乾隆不孝吗?

恰恰相反,杀曾静显示了正是乾隆的智慧所在,这是一套恩威并施的组合拳。

雍正赦免曾静是因为需要民间的声望,可乾隆继位后,又是另一回事了,他不能给百姓一种错觉,让人觉得造反其实不是不得了的事情。

为了防止有人效仿曾静剑走偏锋,乾隆只能除了曾静。

曾静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的是,从他决定造反开始,他就已经没了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