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会见马英九一行,强调两岸同胞始终一脉相承、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并明确提出“四个坚定”,包括“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洪秀柱、傅崐萁等接连率团参访大陆,引发两岸高度关注。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心手相连向复兴”系列访谈,对话台湾岛内各界知名人士,听他们讲述促进交流、同心奋斗的努力与期待。

今年4月,凌峰时隔五年后再度返回台湾,便马不停蹄回到了在台北的家。这里珍藏了一个近四十年的庞大片库,是被他视作这辈子最重要资产的“孩子”——一盒盒被清晰编码、记录下拍摄时间和内容的原始影像带。它们来自一部曾轰动台湾的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凌峰凭借《出外人》《船歌》等歌曲在台湾走红,主持综艺节目也创下高收视率。随后,他突然放弃岛内的演艺事业,于两岸开放交流当年冲破重重障碍,拍摄了一部介绍大陆风土民情的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此诞生,他也成为第一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

凌峰是山东青岛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家乡话。5月15日,已定居泰国多年的凌峰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回顾了当年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这辈子做对了两件事,除了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是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倡导下参与了希望工程。即将迈入耄耋之年,凌峰坦言,希望看到两岸在交流中走向和谐发展,他也一直在思考筹拍新一套节目,希望借此展现家国情怀,“为两岸交流多做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峰。

乡愁的力量壮怀激烈

“当然很喜欢,俺青岛好得很!”

今年3月,凌峰回到山东青岛老家,在视频中用一口地道的青岛话和网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凌峰告诉南都记者,他从小在家,父母都是说青岛话,“所以我们全家都可以用青岛话交流。”

凌峰194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4岁随父亲到台湾,自幼居住在台北眷村。他还记得,小时候,眷村里的妈妈们在一起,只要一唱起《松花江上》就会流泪。凌峰不懂,只知道一直在青岛长大的父母,把对家乡的思念藏在了节日庆祝中,“爸爸妈妈用节日仪式来抒发自己的乡愁,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祭拜祖宗。”

凌峰的父亲生前一直想要回一趟大陆。1983年春天,凌峰想方设法让父亲辗转经由日本,回到山东老家。后来听家里人说,父亲扑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嚎啕大哭,泣不成声,他倍感震撼。

“爸爸是家里最有威严的长辈,我从来没听过爸爸的哭声,只知道他喊的那一声‘爹娘’,可以用‘呼天抢地’来形容。”

父亲在返乡同年的秋天离世。随着年岁渐长,凌峰对长辈的乡愁越发感同身受。“我们从小只听过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讲家乡的故事,但是从来没有亲自看过家乡。”

乡愁越发浓烈,凌峰更感觉到,要以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保存这份感情。

于是,他萌生了去大陆拍摄一档节目的念头,然而当时,两岸仍对峙隔绝,至亲不得相见,家庭不能团圆。凌峰只是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就都说我疯了”。

1987年,凌峰悄悄赶到日本,借东京影展的场合,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接洽拍摄事宜,没想到遭到媒体曝光。他从日本一回到台湾即遭软禁,岛内报纸封杀他的消息,同时他被勒令不准上电视、不准演出。由于当年海外报纸争相报道,数月后,台当局迫于压力才放他出岛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峰在采访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回忆起筹备拍摄的日子,凌峰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哼唱起《满江红》,随后掷地有声地说道,“这是乡愁的力量,壮怀激烈。”

“回家”的民意汹涌,台湾当局迫于压力终于1987年10月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政策。同年11月11日,凌峰一行便踏上大陆,正式开拍《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纪录片,并亲自担任主持,成为第一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冲开了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

纪录片取名为《八千里路云和月》,选自民族英雄岳飞词作《满江红·写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凌峰说,这既是家国情怀,也是希望能走遍祖国河山,感受地理乡愁、文化乡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峰在广州。

凌峰向南都记者回忆道,《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拍摄,第一站便来到了广州,实地拍摄了“以天下人为念”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以及“爱国、革命”黄埔精神起源地黄埔军校旧址等地,“感慨万千”。

“历史是抹不掉的”

此后,《八千里路云和月》将镜头对准大陆的山川雄姿、风土人情。凌峰每年花一半时间在大陆奔波拍摄,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伊犁,南至云南边境,北京、广州、南京、苏州、桂林、成都、哈尔滨……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经历了台当局多次阻挠,1989年,《八千里路云和月》正式在台湾开播。节目中,凌峰不时出现在镜头前,戴着一顶宽沿帽,留着两撇胡子,手拿一支有线话筒,将大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让许多不能返乡却乡愁难抑的台湾同胞,得以通过他的镜头窥见大陆的生活百态,节目轰动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峰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时的工作照。

这份来自大陆的呼唤,台湾同胞听得见。

一声声来自神州故土的乡音穿过历史隔阂,跨过台湾海峡,有力地冲破两岸断连的坚冰,掠过台湾的山峦河湖,轻轻呼唤着离家数十年的游子们:常回家看看。

《八千里路云和月》播放六年之久,共有三百多集。这份沉重的乡愁,台湾同胞读得懂。之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沿着节目组走过的道路,回到大陆故乡探亲,实现亲友团聚愿望,也正是他们无法遗忘与割舍的乡愁,带领他们走过八千里路,不顾艰辛回到大陆探亲。

凌峰每每见到他们,都难以忽视他们眼中的眼泪,“听他们讲述家乡的故事,有太多太多的感动。”

“我这辈子做对了两件事,一是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二是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倡导下,参与希望工程。”

1991年,凌峰发起创立了海外华人支持希望工程的第一个组织——“希望工程海外爱心基金”,专门接受海外华侨、华人组织和个人对失学儿童的捐助。凌峰本人除捐资创办希望小学外,还在全国各地发起希望工程义演,历时7年,募捐的资金全部用于修建希望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凌峰在四川省宣汉县希望小学奠基仪式上。

“要帮孩子们建构起一个未来。”凌峰始终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两岸教育不分家,台湾教育也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

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教育政策多年,凌峰对此不以为然。

“历史是抹不掉的”,他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部分。“一小撮人自己搞小团队、搞小动作,鼓吹‘台独’,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因为团结合作的力量,坚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两岸才能克服历史的阻碍,携手走到今天。”

1992年,由凌峰捐建的山东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平邑希望小学”落成,并投入使用。至2015年4月,山东省已建成1000所希望小学。截至今年,山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已累计筹款12.1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240所,资助困境青少年62万余人。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凌峰说,“我的墓志铭上一定要写着:这里埋葬着一个因为希望工程,才有点儿希望的人。”

两岸必定会走到一起”

《八千里路云和月》拍摄多年,凌峰与大陆结下了深厚情缘。

去年8月,凌峰阔别十年后再回北京,观看北京爱乐合唱团40周年音乐会。

这其中有一段深刻的缘分——

1990年8月,台北爱乐合唱团作为第一个来大陆的大型演出团体,在北京、上海,分别与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及合唱团、上海乐团及合唱团演出了经典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1992年“爱乐”再次来北京,演出了作曲家田丰的音乐作品《云南风情》。

为回馈两次大陆之行,“台北爱乐”邀请中央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现“北京爱乐合唱团”),于1992年12月赴台湾6个城市环岛巡回演出,在岛内引起极大轰动。

在大陆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时,凌峰被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排除万难,坚持创办北京爱乐合唱团的精神所感动。杨鸿年后来回忆道,凌峰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时,光是制作合唱团的专集就花了七八个小时,纪录片的片头音乐《大海啊,故乡》正是由合唱团所唱。

后来,这集纪录片在台湾连续播放了14天,以至于合唱团在台湾演出时,观众还点名要他们演唱《大海啊,故乡》,“说是爱听”。

三十余年过去,如今已继承父亲衣钵的杨力,是北京爱乐合唱团团长兼指挥。凌峰此行来到北京,感慨曾经见过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了”。

“杨力问,你们当时谁跟着凌峰老师去了台湾,音乐厅楼上的孩子‘哗’地一下全都站起来了,我特别感动,眼泪都不好意思让他们看到。”凌峰对南都记者回忆道。

除了感动,还有欣慰。“这就是民间的力量。”凌峰感叹道。“它让我看到两岸民间友好交流互联的可能性,以及两岸共同努力能够带来的美好成果。”

时移世易。凌峰向南都记者坦言,这些年来,他也在思考筹拍新一套《八千里路云和月》:“通过节目展现家国情怀,为两岸交流多做些事。”

不过,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拍摄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他透露,目前拍摄工作仍在探索研究中。“相较于电视时代,当下主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还需要重新摸索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凌峰参加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40年口述历史项目”。

凌峰台北的家中存放着一个庞大片库——珍藏近四十年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录像带。

今年4月,他回了一趟家,就是为了看看这些被精心保存着的资料。在凌峰看来,这些录像带已经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公共财产,“是中华民族的资产”。他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共同合作,让《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影像资料在大陆落户,成为维系两岸历史记忆的重要纽带。

也是在今年4月,马英九再次率领台湾青年踏上大陆,在广东、陕西、北京展开寻根、参访、交流之旅。随后,洪秀柱、傅崐萁相继参访大陆,受到广泛关注。

“这个交流太有意义了。”凌峰对南都记者说,看到两岸青年能够面对面、心连心进行交流,“就知道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台湾还能够回到祖国大陆怀抱,两岸一条心。”

两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交流”是凌峰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

“一代又一代的人一起交流,两岸必然会走向和谐发展。”他也坚信民间的力量是永恒的:“两岸同胞始终是心连心,只要我们希望大陆好,希望台湾好,两岸必定会走到一起。”

“心手相连向复兴”系列访谈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何嘉慧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余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