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从北京飞往洛杉矶的东航MU583号航班,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

行至太平洋上空时,飞机机身忽然高速下坠。机长紧急向俄罗斯求援,结果却被拒绝。

危急关头,美国空军基地竟主动前来救援,帮助我方平安脱险,但疑问仍没有解开。

为我国航班雪中送炭的为何会是美国而不是我们的“老盟友”俄罗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利起飞 意外忽至

1993年4月6日,清晨时分,北京机场却早已是人头攒动,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大量游客。这一天,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MU583客机将搭载乘客从北京飞往美国洛杉矶,途中会在上海虹桥机场进行短暂经停。

MU583客机的执飞机型编号为MD-11型,最早源自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引进中国后于1990年正式投入使用。虽然机龄只有3年,但MU583依旧凭借着出色的续航能力受到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性能优秀的飞机必定离不开驾驶能力出色的机组人员。MU583机长刘建平是有着8535个小时飞行时长的老手,副机长的飞行时长也高达9714个小时。可以说,两个人都有着极为丰富的飞行经验,足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完全不必担心客机会发生意外。

当日中午11时,MU583以800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按时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一个去美国进行防灾考察的29人考察团登机,此时加上飞机上的8名机组成员和12名乘务人员,MU583客机的总人数共255人。12点,客机自东南方向启程,直奔目的地洛杉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虹桥机场

在此期间,MU583客机始终匀速前行,没有出现任何异常。乘客们个个兴致勃勃,尤其是那些考察团的成员,几乎一直在不停讨论着到美国后的行程安排。下午6时,乘务人员向乘客发放晚餐,飞机上依旧气氛轻松,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吃过晚饭后,有些年纪小的孩子和年长的老人提前睡下,一些年轻的旅客没什么睡意,解开安全带去了飞机上的厕所。15分钟后,MU583客机的乘客们被陆续叫醒,随后从乘务人员手中获取了入境资料卡。只要再飞一小段时间,客机就会进入美国领空,顺利着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不远处若隐若现的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乘客们顿时来了精神,都兴奋地趴在窗户边看风景。此时MU583客机距离美国领土还有950海里,过了这个阿留申群岛,洛杉矶也就离得不远了。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一阵剧烈的颤动贯穿了整个飞机。

“我的天,我怎么飘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刚从厕所出来的男乘客惊叫出声,看着自己飘在半空里的身体。其他乘客的境况也不怎么好,有的人本来在写资料卡,结果连人带资料卡全被“甩”到了天花板上。还有人本来在拿行李里的物品,被颤动掀倒在地上动弹不得,机场一下子就乱成了一锅粥。

生死考验 险象环生

原来,就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MU583客机骤降了5000多米。短短几秒的时间,飞机上的乘客就像卷进了另一个次元一样,霎时间从风平浪静掉进危机的旋涡。“砰”的一阵闷响,乘客们和所有物品稀里哗啦的摔向地面,机舱里顷刻被求救声和呻吟声所填满。

突如其来的颤动,让来不及躲闪的乘客们瞬间挤成一团,时不时就会响起几个乘客被踩踏发生的哭喊声。方才还一片祥和的机舱,此刻却成了阴暗拥挤的“牢笼”,很多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上当时有位名叫葛绍军的男乘客,曾当过空军飞行员。意外发生时,他本来要询问身旁的乘客怎么填写资料表,不料话刚说出口就直接被抛到了客机顶部。有个空姐想过来帮忙,可下一秒,她和葛绍军全都被甩到了地板上,双双受了重伤。

意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机长便通过广播安抚各位乘客,乘务人员也拿着医药箱快速赶到了机舱内部。有些爬出来受了轻伤的乘客,还会主动帮着乘务人员救治重伤人员,也有的会去开导其他乘客。过了一会儿,机长刘建平也急匆匆赶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平本来是在客舱休息的,飞机则一直由副机长驾驶。由于事发突然,他醒来时翻身翻的太着急,竟一不小心将胳膊划出了血口子。然而,想到机舱里那些惊慌失措的乘客,刘建平依旧咬着牙赶到了机舱。

同一时间,乘务长王亚平也正尝试用机载广播的扩音器安抚乘客。毕竟眼下情况未定,乘客们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对驾驶飞机的副机长来说也会产生干扰。然而,机身的不停颤动让王亚平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只能亲自前往机舱,对乘客们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对于MU583客机上的所有人来说,这场危机前的“暴风雨”仍未结束。客机依然继续着抬头向上爬升。当俯仰角扩至9.5度时,飞机由于失去前缘缝翼的调节作用出发了失速警报。副机长本打算通过人为操纵让飞机恢复平衡,结果反而再次以7度仰角向上飞行了。

这个时候,副驾驶的精神状态已经陷入高度紧张。而自动驾驶仪的介入,更是让副驾驶心头大乱。此时飞机的空速已经从592公里/小时骤减到530公里/小时,虽然断掉了和自动驾驶仪的联系,可飞机仍旧在不停颠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副机长将MU583客机的飞行高度拽高了些,结果还没等他松口气,客机便又不受控制的掉了下去。13秒不到,MU583客机连续三次发生颤动,最严重的时候空速一度飙升到674公里/小时,MU583客机的飞行高度也瞬间降到了8540米。

该怎么办?副机长的内心无比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让飞机回归平稳。万幸的是,在经历94秒的惊险颠簸后,MU583客机终于在6点20分回归平稳状态。随着飞机的飞行高度重新上升到10060米,混沌的客舱也总算安静下来,但乘客们依旧是惊魂未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两百多名乘客经历了人生中最恐怖的一次生死时刻。MU583虽然稳定下来了,可对人们来说,眼前的场景简直比地狱还要恐怖百倍。零落一地的私人物品、随处可见的血迹、变了形的氧气面罩和扭曲的客舱顶部,哪一样都让人看得心有余悸。

与此同时,刘建平接管了飞机的控制权,并和副机长找到了MU583客机发生颠簸的原因。原来,在6点18分的时候,一名机组人员在拿文件的时候不慎碰到了控制高度的升降按钮,导致飞机的前缘缝翼被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缘缝翼虽然看着体型不大,模样也不起眼,但对飞机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正常飞行的时候,前缘缝翼就充当着飞机起飞的“助推器”,使飞机的飞行速度控制在800-1000千米/小时的区间。常规情况下,它是出于闭合状态,但一旦启动,那飞机面临的麻烦可就大发了。

一旦飞机的前缘缝翼被开启,那即便是自动驾驶仪出马,恐怕也很难拉得住。所幸现在MU583客机恢复了正常,机舱里的乘客们总算不用再提心吊胆了。不过,眼下机舱里还有很多乘客受伤,有的空姐甚至腹部都被划伤了,必须让他们尽快接受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长刘建平目光紧紧的盯着正前方,心中快速思考着对策。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拉升MU583客机的飞行高度,让它进行紧急迫降。但问题是,飞机此刻正处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正上方,本国的机场显然是没法过去的。于是,刘建平向外界发出了求救信号。

这轮求助信号共有21个国家的机场成功接收到,当中就包含俄罗斯。俄罗斯距离MU583客机最近,而且在解体前和我国也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按理说,停在俄罗斯机场是最合适的选择的。可当刘建平向俄方发出请求时,对方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建平和乘客们在明信片上的留言

情况紧急,刘建平只能继续从其他国家里寻找合适的迫降机场,但依旧是毫无进展。这些国家虽然都有心想帮中国客机迫降,但它们要么离得太远,要么就是位置可以、面积太小。此时机舱里的乘客们陷入了空前的绝望。难道这一场空中生死劫,他们真的躲不过了吗?

顺利降落 平安脱险

“各位乘客,飞机目前已同美国方面取得联络,即将在阿留申群岛临时降落,请大家做好准备!”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刘建平沉稳有力的声音又重新通过广播在机舱内响起。说来也有些意外,那会儿刘建平正苦恼于去何处迫降,美国的塔台忽然主动同MU583客机取得了联络,表示他们愿意临时开放阿留申群岛的军事基地,帮助中国客机紧急迫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于人道主义,我们将允许你们降落在谢米亚空军基地,届时将会有地面人员引导你们降落。另外,救护车和医护人员也已到位,祝你们好运,一路平安!”

谢米亚空军基地所在的阿留申群岛隶属于阿拉斯加州,总面积仅20多平方公里,驻扎在那里的美军约莫300人左右。这处基地始建于1943年的太平洋战争时期,岛上的人员虽然不多,但却有着美军最先进的导弹和雷达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这一表态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按照以往惯例,美国方面是严明禁止其他国家的飞机靠近其军事基地的。而且,美国和我国的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这样的善意实属罕见。考虑到这是我方第一次在美军基地迫降,风险依然未知,刘建平的心情又忐忑了起来。

几乎在同一时间,机组人员也开始向乘客们说明注意事项。由于降落时间和地点未知,他们必须提前做好再次面临意外的自救准备。此时,已经经历过一场大劫的乘客们也冷静了下来,开始各自写下“遗书”。他们在心中暗暗为MU583客机祈祷,盼望它能顺顺利利的降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方救援人员救助MU583客机上的中国乘客

北京时间晚8点29分,在经过两个小时的冒雨飞行后,刘建平终于驾驶着MU583客机平稳地降落在谢米亚空军基地的28号跑道上。这多亏了拿着强光手电筒站在跑道两侧充当“照明灯”的美军士兵们,正是有了他们的指引,刘建平才能操纵飞机顺利的完成迫降。

飞机落地一瞬间,美军基地的几名救助人员便穿着铝箔防火服冲进机舱,军医们也挨个乘客们进行了伤势检查。重伤的乘客被救护车最先送到医院抢救,轻伤的乘客则有序自行离开了飞机。最终,除一名五十多岁的乘客和另一名重伤者不幸离世外,其余人都平安活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负责转运中国乘客的美方医护人员

MU583客机迫降成功的第二天,美国方面出动一架C130客机将伤员们送到了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市,将这些人安排到当地医院继续治疗。考虑到交流障碍,美方还派出了200多名会汉语的华侨志愿者来帮忙沟通。

后来,在安克雷奇市痊愈出院的中国乘客们,又乘坐另外一架东航客机从谢米亚空军基地飞到了洛杉矶。至此,险象环生的1993年东航MU583客机空难告一段落,但仍有疑问亟待解开。性能优良的MU583客机为什么会突然出事,真的只是机组人员的失误所致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方救援人员帮助中国乘客撤离客机

在中美两国的联合调查报告中,答案显然不止人为因素那么简单。MU583客机所属的机型MD-11,本身就存在襟翼/缝翼控制手柄的设计缺陷。不止是我国,如果再翻看这几年的空难记录便会发现,东航MU583仅仅只是MD-11众多受害者中的其中一个。

2009年,日本一架麦道MD-11机型客机在飞行时发生机翼损坏,整个飞机仰面翻倒在跑道上。第二年的德国比日本还要惨,整个飞机在沙特上空活生生裂成两半。不过,我国已在2013年停飞了所有的同机型客机,以防悲剧再度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东航MU583空难幸存者合影

也许会有人问,当初的苏联虽然不复存在,但作为其主体之一的俄罗斯,在危难时帮忙也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俄方会选择拒绝?实际上,俄罗斯此举也是迫于无奈,毕竟那会儿俄罗斯国内也动荡不安,还背着沉重的外债。它自己都自顾不暇,哪还有能力帮中国客机脱险呢?

而至于美国为什么会主动帮忙,尽管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人道主义”,但从细节来看,疑问依然存在。比如帮助我方客机迫降时,他们使用强光手电筒其实是为了遮盖军事机密。诚然,美方在1993年的空难中给予了我方帮助,但今后的中美关系会如何,恐怕仍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