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财银社

文章|贾茹

编辑| 何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左右,似乎是第三次革命以后的第一次科技大爆发,手机网络都通过更新迭代,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带入了人们的生活。但金融领域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接轨科技革命似乎更晚了一点,直到2013年马云在重重压力下推出了余额宝,才真正倒逼金融界开始了改革,这次尝试也让所有人看到了民间资本的力量,于是,2013年9月29日,银监会发布通知,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虽然没有在开办银行方面拔得头筹,但阿里集团的金融业务却早早展开。2010年开业的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就早早开始了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直到2015年,获准筹建网商银行,进一步扩大服务小微企业,并在2018年成功成为首家资产破千亿的互联网银行。

但是属于网商银行的辉煌时代似乎跟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样很快就过去了,最近几年在我们的茶余饭后似乎已经很少提及阿里集团和它的网商银行了,而实际上,它的经营也已经被后来者——腾讯集团赶超,后者不仅先一步拿到了开办银行的资质,并且其所开办的微众银行也在2018年底突破了资产的千亿大关,一路顺势而上,坐上了民营银行的头把交椅。在2023年也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俨然一副别人家孩子的模样。

反观网商银行,则似乎逐渐进入了经营困局,虽然看众多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暂时还无人能撼动网商银行行业老二的位置,但是经营中的众多隐患却随着2023年财报的发布逐渐显露。

高层变动频繁

长期计划实施困难

由于网商银行主要是向阿里的合作商家贷款,在最初,为阿里集团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时至今日,淘宝的市场份额被拼多多、京东、抖音商城疯狂蚕食,电商市场的后起之秀更是来势汹汹,每一家都清晰的制定出了自己的差异化经营,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展现出了长足的竞争优势。

但是作为开疆拓土的元老,淘宝却显得后继乏力。初创优势已失去昨日风采,双十一的热潮也随着疫情的到来,国家经济战略转型,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趋势,逐渐冷却。在新的经济浪潮中,淘宝似乎再难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单,只能在强敌环伺中艰难求生。

自诞生起就背靠阿里资本,为阿里集团服务的网商银行,如果继续走依赖阿里集团的老路属实难以为继。对网商银行来说,现在已经到了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求稳求胜过渡期的网商银行却显得并不安稳。据天眼查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网商银行成立以来,已经出现5次高级管理人员变更,2次法人代表变更,并有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自天眼查

在银行,如此高频的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既不利于制定长期有效的经营策略,也让长远的公司规划也难以实施,其中的利弊在网商银行最近几年的经营中也能窥见一二。众所周知,国内的银行市场是公有制优先的,作为背靠民营资本的民营银行本身就被限制良多,但网商银行人员变动频繁,在缺乏长期清晰的经营策略的情况下又跟着阿里集团盲目扩张海外市场,导致本应前途一片光明的网商银行,却难以有效整合和协调自己的资本以及市场优势,反而呈现一片散沙,前途渺茫的架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自天眼查

发展空间受限

经营压力倍增

民营银行是应国家启动民间资本,降低政府负担,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要求而建的。因此,有别于国有银行的地方,不仅仅是在资本金来源上实现民营化,更应该在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2024数字产业链金融行业峰会上,网商银行宣布升级大雁系统,首次将AI大模型的能力应用于产业链金融。“大雁系统”最早是在2021年发布的,该系统的发布是为了满足企业在采购订货、供货回款、铺货收款、加盟、发薪等生产经营全链条中的信贷与综合资金管理的需求,自发布以来全面提升供应链上小微金融服务的可得率和协作效率。有助于提升银行的风险评价能力,在经营方面降本增效。

这是目前为止,网商银行展现出的最大的经营优势,除此之外,网商银行身为金融机构在经营产品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独特而有前景的优势,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严重缺乏产品创新。

从2023至2024年的财报数据来看,2023年三季末网商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4847.32亿元,但到2023年年底的财报中,资产总额却下降至4521.30亿元,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4322.54亿元,也就是说,网商银行在半年内资产紧急缩水524.78亿元。净利润也从2023三季度的27.37亿降至2024一季度的10.84亿,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资产率自2021年以来,连续两年攀升,已至2.28%,位居民营银行之首并远高于商业银行平均值1.5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自天眼查

通过年报可以看出,这主要是由于同业存放款项和存放央行款项的减少所致,“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规模由2023年三季度末的1376亿元,降至年底年报中的718亿元,而“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由1343亿元降至年底的701亿元,到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517亿元。说明网商银行在增加风险性投资的力度,也许是“大雁系统”的发行真的给了决策者信心,让他们在风险控制方面变得更为大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自《网商银行2023年度报告》

但是另一方面,根据财报显示,即使在资产缩水,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下,网商银行的利润总额却显著低于净利润,净利润是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得来的,却比利润总额还高,这并很不合理,而原因就藏在后面的利润表里,从利润表可以看出2023年,政府对网商银行进行了7.87亿元的退税,由此,让净利润看起来漂亮了许多,但是除去这笔返还,裸奔的净利润甚至不及202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自《网商银行2023年度报告》

提升经营能力对别的银行可能是必备项目,但对网商银行来说却迫在眉睫。对互联网银行来说,由于实体网点的缺失,市场规模的限制,本身经营就很困难,但它的经营口碑更是雪上加霜。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网商银行共有3617条投诉,投诉事件的数量即便在民营银行中也处于高位,投诉事件则包括了违规催收、隐私信息泄露等各种问题。对于个体来说,由于银行业务的同质化严重,很多人对银行的选择都非常重视银行的客户服务,并且服务和经营也是一个相辅相成闭环,不良的口碑也会被看作银行经营的映射,这对网商银行来说属实不算无关紧要的事。

随着国家金融管控加强,监管部门更加严控民营银行的互联网存款渠道的异地展业,民营银行获取存款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强压之下,这样的政府支持还能有多少次呢?没有政府的帮扶,以网商银行目前的经营能力又能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