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
提到清朝皇帝,大家都知道康熙的子孙后代较多,其中在皇孙弘字辈就有133人,那么到直系玄孙绵字辈甚至已经多达300多人了。当然,如果这300多绵字辈玄孙靠着朝廷赏封爵位,估计是养不起的。因此,到了绵字辈玄孙,95%都是闲散宗室,领着朝廷的四品俸禄维持生计。如果有机会入朝为官的话,还可以多拿一份俸禄。
绵善,也是康熙帝膝下的一位普通玄孙,是永祥之子。到父亲永祥这一辈是承袭镇国将军,父亲去世后,爵位由兄长绵杰来承袭,他自己就是闲散宗室了。
不过,绵善后来参加了宗室科举考试,获得了中式举人身份,方可以入朝为官。后来,在朝廷屡屡升职,累官至正三品鸿胪寺卿。接下来,一起看一看康熙这位优秀的玄孙绵善。
一:绵善的家族世系。
1.父亲永祥(1764-1826年):康熙帝曾孙,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生母是朝廷四品同知的女儿。21岁那年,被朝廷赏封三等镇国将军。嘉庆帝改年号次年,授予三等侍卫,属于正五品官阶。五年后,升任为朝廷的公中佐领,晋为正四品。嘉庆十六年,永祥生病后,退出了三等侍卫官职,在家养病。后一直赋闲在家养病到道光六年。
2.祖父弘畅(1740-1795年):康熙帝皇孙,允秘长子。乾隆二十一年,17岁的弘畅被赏封为辅国公。次年,奉旨管理健锐营事务,并且还授予了散秩大臣的职衔。
乾隆三十九年,以长子身份承袭了父亲的爵位,递降为多罗郡王。后来在八旗中担任过镶红旗、镶黄旗、正蓝旗等都统。次年,还在朝廷担任了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
乾隆四十二年,弘畅被派往东陵工程担任监工,后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在朝廷有了功劳,后乾隆晋封他为亲王。六年后,因缘事还被降低爵位至多罗郡王。
3.曾祖允秘(1716-1773年):康熙帝二十四子,和硕亲王。乾隆二年,奉旨管理粘竿处。乾隆五年至乾隆二十八年,允秘先后担任了镶白旗蒙古都统、正白旗觉罗学事务总管、盟长、正白旗满洲都统、奉旨管理御书处事务、署理宗人府大臣等。因此,乾隆对比他小5岁的小叔叔还是很重用的,让允秘在朝中担任了这么多的重要职务。
二:绵善在咸丰朝靠捐书得到笔帖式品级。
绵善是一个闲散宗室,兄长承袭爵位后,他也没有被朝廷赏封职务。后来,咸丰四年靠着捐输的方式获得了一个七品笔帖式的微末小吏。
绵善知道朝廷只能从基层干起,因此在笔帖式的岗位干了四年的时间,每年的考绩都是优异。咸丰八年,笔帖式八选一推荐升职时,绵善所在的是玉牒馆,玉牒馆总裁上奏朝廷和吏部,将绵善保奏到礼部任职,并且是以六品额外主事的身份来上任。
三:同治元年参加宗室科考中举人,被保举五品员外郎。
绵善在礼部任职的同时,工作之余依然选择挑灯看书,将《四书五经》掌握透彻后,再一次参加宗室科举考试。
三年后,咸丰帝在承德驾崩,年仅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同治。本来在礼部任职办差,得到了堂官的肯定。同治元年,参加宗室科举考试,幸运的是中了中式文举人。四年后,为朝廷承办典礼得到了肯定,后被保奏为朝廷的从五品员外郎进行候补。
四:同治六年承办军务典礼被赏四品衔,后节节高升。
同治六年,作为礼部员外郎的绵善,承办了朝廷的军务典礼,前期准备工作和典礼的举办效果都比较出色,得到了朝廷的一致好评。吏部给予好评,上报给同治帝。绵善又是康熙爷的玄孙,也是同治的叔祖,因此赏加四品职衔。
光绪元年,还在世的康熙爷玄孙已经寥寥无几,绵善在过去办差都比较出色,因此赏赐佩戴花翎,还赏加了二品衔。
次年,绵善擢升为礼部郎中,本来应该是四品官阶。由于已经是二品衔了,那就以二品衔的身份出任郎中。五年后,升任为鸿胪寺卿,这是正三品的官职,不过他的职衔依然是二品。
结语:作为康熙帝的玄孙,绵善是闲散宗室,不过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重用。因此,他在绵字辈里面还是比较出色的一位,后来的咸丰帝、同治帝和光绪帝都高看这位绵字辈,应该说还是很知足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