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血压的患病年龄逐年下降,高血压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更为严峻的是,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中青年人群中的高血压防控现状并不理想,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5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康迅网特邀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李伦主任,就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特征及防控策略进行访谈,现整理采访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1:请您结合临床,介绍一下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知晓率、达标率情况如何?

A: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出“一路上涨”的趋势。根据专业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从1959年的5.1%上涨到了现在的27.9%,患者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45亿例左右!放眼世界,也是如此,患病率不断攀升,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高血压星球”。

1.知晓率

高血压知晓率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整体来说仍然偏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虽然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2015年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仅为51.6%,这意味着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状态并不了解,甚至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高血压患者。

2.控制率达标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2015年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为16.8%,这意味着超过8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虽然整体来说控制率仍有待提高,但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迹象,越来越多的高血压患者开始重视自己的血压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血压,比如改变生活方式、坚持服药、加强运动等,这些努力值得我们“点赞”。

Q2:与之前相比,在推动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防控中,有哪些变化?

A:在推动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防控中,与之前相比有4点变化。

1.出台政策

政府加大了对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高血压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2.健康教育

医院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针对高血压患者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状态,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

3.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加强了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诊疗服务,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诊疗质量和效率。同时,推广了高血压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4.社区管理

社区作为高血压防控的重要阵地,加强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健康教育等方式,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Q3:近年来青年高血压患病率有所上升,高血压愈发有“年轻化”的趋势,您认为原因有哪些呢?

A: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1.精神压力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年轻人面临巨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进而引发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从而诱发高血压。

2.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高血压年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年轻人晚上加班、打游戏或者教育子女等导致睡眠时间不足、休息时间不够。长期熬夜和作息不规律给身体内分泌造成不良影响,可能诱发高血压。

3.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现代年轻人饮食习惯不规律,外卖食品摄入过多,其中往往含有高盐、高脂肪的成分,长期食用此类食物会导致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此外,暴饮暴食、高脂、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容易损害血管健康,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4.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患有高血压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随着高血压人群的增加,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加。

5.疾病因素

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可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年轻人如果患有这些疾病,也可能成为高血压的潜在患者。

综上所述,高血压年轻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年轻人需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同时加强锻炼,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年轻人,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以控制血压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Q4:来有哪些您比较感兴趣的高血压领域研究进展?

A:近年来,高血压领域的研究进展层出不穷,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高血压与心血管健康的新认识

有研究发现,高血压不仅是血压数值的升高,还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例如,血压的波动性和清晨高血压等都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因子。这提示我们在临床血压管理中,不仅要关注血压的平均值,还要关注其波动性和时间模式。

2.高血压亚型的分类和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高血压的不同亚型,如盐敏感性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等,这些亚型的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对高血压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和个体化治疗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

3.高血压预防的进展

除了治疗高血压患者外,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增加运动、戒烟等)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此外,一些预防高血压发生的新药物和疫苗也在研究中。

4.高血压与其他疾病的关联

研究发现,高血压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认知障碍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这提示我们在临床血压管理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治疗。

5.远程血压监测和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血压监测和管理高血压逐渐成为现实。通过智能设备和移动应用,患者可以方便地监测自己的血压数据,并将数据传输给医生进行远程管理,有助于提高血压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6.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

随着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理解的深入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个性化治疗策略逐渐成为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方向。通过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手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药物反应,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Q5:您如何看待这些研究结果带给临床血压管理的启示?

A:这些研究结果带给临床血压管理的启示可以分为7大方面,具体如下。

1.关注血压的全面管理

血压的数值只是高血压管理的一个方面。研究表明,血压的波动性、清晨高血压等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因此,临床血压管理应更加全面,不仅要关注血压的平均值,还要关注其波动性和时间模式。

2.个体化治疗策略

不同高血压患者,发病机制、病程、合并症和药物反应都可能不同。因此,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于高血压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手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药物反应,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3.重视高血压亚型的分类

高血压存在多种亚型,如盐敏感性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等。不同亚型的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对高血压进行更精细的分类,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4.强化高血压的预防

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比治疗更为重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增加运动、戒烟等),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因此,临床血压管理应重视高血压的预防工作,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

5.跨学科合作治疗

高血压与许多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认知障碍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在高血压管理中,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为患者提供综合的治疗方案。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利用远程血压监测和管理

合理利用远程血压监测和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血压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或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

7.重视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患者提供高血压相关知识、生活方式指导以及药物治疗信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采访、审稿专家丨云阳县人民医院 李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