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主义者眼里,太阳底下既没有新鲜事,也没有离奇事。上帝为世间万物制定了律法,事物既因果相依,又遵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朱熹曰格物致知。洞察事物的本性,探寻事物变化的根因,知其从何处来,方知其往何处去。

今天与各位网友朋友继续探讨通货紧缩(简称通缩)这个新话题。不好意思,小编今天文章又写长了。

通缩专业帖之一:什么是通缩?现在的经济形势属于通缩吗?

通缩专业帖之二:造成经济通缩的根因是什么?通缩成因深度分析

1. 解释通缩成因的四种理论

通缩会严重抑制投资与生产,加剧经济衰退并造成高失业率。经济衰退使企业、居民和政府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减少,于是又进一步加剧了通缩。这就构成了自我强化的下降螺旋。所以通缩一旦出现,必须想办法尽快扭转。扭转局面需要从通缩的成因下手。经济学家对通缩的成因有如下四种解释。

其一、债务通缩理论。这时最早的通缩理论。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认为引发通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居民和政府在经济扩张时期的过度负债。在经济扩张时期,企业、居民和政府往往都会加杠杆,投资于某些低收益项目,甚至是庞氏骗局类项目。但庞氏骗局项目必定会资金链断裂而爆雷,于是引发债权人要求清偿债务的连锁反应。清偿债务的连锁反应导致资产廉价出售、存款减少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存款减少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引起价格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引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又加速了资产净值下降和企业破产。

其二、货币供给性通缩理论。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认为,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所致,即货币供应量M与货币流通速度V的乘积下降,导致货币供给侧通缩。该理论认为,货币紧缩是中央银行把政策目标定为零通胀,采取提高利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直接结果,即通缩完全是货币政策过紧造成的。

其三、信贷性通缩理论。经济学家、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认为,通货紧缩是由央行提高利率(如为了控制通胀)、引起资产泡沫破灭导致的。在信用经济中,放贷的放缓或下降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减少,随着信心下降和货币流通速度减弱,货币供应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就业或商品需求急剧下降,进而又导致商品价格下降。当商品价格跌至低于生产融资成本或偿还先前价格水平的债务水平时,就成为恶性的通缩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

其四、流动性陷阱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但利率并没有降低时,人们宁愿持有现金也不购买债券股票或用于投资,此时货币当局即便增加再多的货币供应量,也只会使人们手持的现金量增加。凯恩斯称这种现象为“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量增加既然对利率没有影响,也就无法改变投资和消费,难以增加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会进一步导致价格水平下跌,价格水平下跌又进一步拖累经济衰退。

2. 对四种通缩理论的评价分析

四种通缩成因理论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小编认为其实都正确,又都不正确。因为理论是对现象的某种解释。但经济现象比自然现象更复杂,有表面现象、过程现象、底层现象等等。不同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的现象层面是不同的。

小编认为,通缩这种经济现象也是分层的。价格下降是通缩最表层的现象。价格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货币有效供应量减少,货币有效供应量减少是通缩下一层的现象,货币供给性通缩理论正好解释这一层经济现象。货币有效供应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信贷收紧、利率提高,也可能是流动性陷阱,所以信贷性收缩理论和流动性陷阱理论解释的是这一层的经济现象。

信贷性收缩或流动性陷阱的原因是信贷大规模投资于低收益或无收益项目,从而引发了债务清偿连锁反应导致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工作在这一层。大规模投资项目低收益或无收益,主要原因是其生产出的商品或服务不能高价卖出(纯粹的庞氏骗局除外),进一步,导致商品或服务不能高价卖出的原因是有效购买力不足或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工作在这一层。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作为消费者手中没钱,导致消费者手中没钱的原因是社会分配机制不合理,这一层目前没有通缩理论,解释这一层需要用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知识,我发现可以用“秦制国家”解释这最一层。(秦制国家问题可参阅我之前发文《【历史】一句话说透自古普通人都很艰难根因——秦制利维坦》,此文网易没给发,网友朋友可在WX公众号中搜索同名文章)。那么,社会分配机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制度是一个社会内不同群体之间长期反复博弈的结果。民族内部群体博弈的底盘是文化基因,民族文化基因一般由该民族的文化轴心时期奠定。汉民族的文化轴心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当然,后面两个问题超出了通缩问题的研究范围,小编以后再跟各位朋友们专题介绍。

用下图的冰山图来表示就很清晰了。四种通缩理论中,货币供给性通缩理论只能解释通缩的表面现象,信贷性通缩理论、流动性陷阱理论和债务通缩理论解释的是中间过程现象,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的是通缩现象的经济学底层现象。如果把通缩问题限制在经济学范围内,通缩现象的根因(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3. 新中国历史上三次通缩的实证分析

新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通缩。

第一次是1950年代初期。1952年至1954年间,CPI同比分别下降了15.7%、14.6%和5.8%,PPI同比分别下降了16.9%、15.8%和7.1%。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经济上面临着币制转换、经济体制转换、稳定物价和支援朝鲜战争等关键任务,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实施粮食改革、发行新货币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但也抑制了居民有效购买力,导致了物价过快下跌。这次通缩表面原因是货币供给量不足,深层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次通缩随着社会全面进入计划经济体制而结束,解决方法是全面供应制。

第二次是1970年代末期。1978年至1980年间,CPI同比分别下降了1.6%、6.4%和1.5%,PPI同比分别下降了2.3%、7.8%和2.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全面启动了改革开放,先农村后城市,改革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农村扩大农村自留地、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放开副业行业、提高国营企业利润留成比例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快速提升,市场上的各种商品突然由匮乏变为富余。但当时银行货币发行制度和全国工资体系并没有及时改革,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并没有显著增加,从而导致物价过快下跌。这次通缩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商品供大于求。这次通缩随着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工资市场化、五大商业银行成立并运营而逐步结束,解决方法是加大市场化改革、提升社会总需求。

第三次是1990年代末期。1997年至2002年间,CPI同比分别下降了0.8%、-0.8%、-1.4%、0.4%、-0.7%和-0.8%,PPI同比分别下降了1.9%、-3.5%、-5.4%、-1.9%、-2.2%和-3.0%。造成这次通缩的主要原因是国企改革与住房、医疗、教育三大改革同步进行。国企改革导致大批企业改制、倒闭以及工人下岗失业,居民收入下降。而住房、医疗、教育等一揽子改革措施的推出,使消费者增加了未来支出的预期,从而以节制消费来提高当期的预防性储蓄。通缩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这次通缩随着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获准进入全球外贸市场而结束,解决方法是用国际贸易需求大幅扩充了总需求。

从新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通缩可以看出,三次通缩的根因都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除第一次通缩的解决方法是计划经济体系的供应制度之外,后面两次通缩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4. 本轮通缩的根因分析

导致本轮通缩的根因也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其一,信贷问题和货币供给问题不是本轮通缩的原因。从去年开始,央行就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加大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量,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央行几乎把这些政策工具用了个遍,但却没有从实质上改变通缩的趋势。

货币供给性通缩理论和信贷性通缩理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内是有效的,但东方大国的经济体系并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而是“市场自发调节+政府自主调节”的混合经济体系。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政府自主调节的作用非常大,是金融市场运行的主导因素,市场自发调节必须依附于政府自主调节才能发挥作用。(关于中国混合经济体系分析可参阅我之前的发文《关于如何度过经济困难时期的几点粗浅看法(下)》和《穿透迷雾看清大棋局——再谈两大经济体系的对决》,这两篇文章网易都没给发,网友朋友可在WX公众号中搜索同名文章)。所以说,货币供给性通缩理论和信贷性通缩理论在混合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并不大。

其二,流动性陷阱是存在的,但流动性陷阱也是属于通缩的表面现象。截至到2024年4月底,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97.45万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同时期GDP的5.3%的增速。其中,2024年1-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了6.71万亿元。一边货币供给量增加,一边社会存款余额增加,说明钱从银行出来又回到了银行,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的直接原因可能是高利率、投资项目低收益、或偿还债务。当前我国与西方国际利率倒挂,不存在高利率问题。造成流动性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项目低收益和偿还债务。

其三,债务性通缩的问题是存在的,且有些严重。自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企业、居民、政府三大经济门类负债额就一路攀升。截至到2023年底,中央政府国债余额约30万亿元、地方政府地方债余额约41万亿元、地方政府城投债余额超过60万亿元,三项相加超过130万亿元。中国企业负债也高悬,截至到2023年底,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约235万亿元,债券市场企业债余额约32万亿元(考虑到民间借贷的存在,实际企业借债余额要远远大于32万亿元),两项相加超过267万亿元。居民户方面,截至到2023年一季度,中国居民债务总额为77万亿元,其中地产贷款余额53万亿元。三大经济门类(企业、居民、政府)总债务余额接近500万亿,是2023年GDP总额的3.97倍,一旦发生债务清偿连锁反应,必定触发经济通缩。比如:恒大事件就是典型的可触发通缩的债务危机事件。

其四,本轮通缩的核心问题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债务问题爆雷是由债务清偿连锁反应引爆的,而债权人之所以提出债务清偿要求,是因为预见到了投资项目未来的低收益或无收益风险加大,而投资项目未来低收益或无收益风险的原因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表现在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和企业有效需求不足两个方面。

首先是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虽然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3.92万元/人,但收入分布结构却差距很大。以2019年数据为例,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0元的仅占0.05%,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10000元(含20000元以上)的也仅占0.61%。汇总可得,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富裕家庭占比仅为5.14%,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中等家庭占比也仅为26.02%,而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贫穷家庭占比竟高达68.84%。也就是说,虽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上去不低,但结构却非常不合理,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而不是理想的棒锤形。

居民收入结构的不合理极大地压抑了国内消费需求。中国接近7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其家庭收入将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开支,基本没有余钱扩大消费。占比约26%的中等家庭已经被房贷牢牢钉死,也没有能力夸大消费。而有能力扩大消费的富裕家庭占比仅为5%,其消费对经济拉动效果不大,并且这5%的富裕家庭中有不少是灰色收入,也不敢在国内大张旗鼓地消费。

其次是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市场需求低迷,企业只有寄希望于外贸市场。外贸出口正是中国经济从2001年摆脱通缩、开始起飞的真正动力之源。但自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输美商品开始加征高额的惩罚性关税,拜登上台后又增加了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欧盟日韩加澳等其他发达经济体也相继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致使2023年中国对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总额全面下跌,仅有俄罗斯和澳大利亚还是正增长。(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集团对我国出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原因,可参见我之前发文《穿透迷雾看清大棋局——再谈两大经济体系的对决》,此文网易没给发,网友朋友可在WX公众号中搜索同名文章)。国内市场需求低迷,国际外贸市场受阻,企业没有市场当然不愿意增加投资。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1. 导致本轮通缩的表面原因是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体系和货币信贷政策失效,产生了流动性陷阱,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无法到达实体经济。2. 导致本轮通缩的诱发原因是我国三大经济门类在经济快速扩张期的过度负债问题,引发了债务清偿连锁反应。3. 导致本轮通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包括国内市场需求低迷和国际外贸市场受阻。

那么,针对本轮通缩,国家会采取哪些政策和措施来化解?这些政策效力会如何?房价在经济通缩时代将如何走向?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经济通缩?这些问题,小编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讨论。

对于造成经济通缩的原因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欢迎在文章下面留言或评论。

(未完待续)

如果您觉得文章对您有启发,请关注、点赞、收藏或转发。关注“朱华微课”,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