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周总理来到东北视察工作。途经鞍山市时,他特地去了市里的大礼堂。

没想到看到礼堂外的一根柱子后,一向温和的周总理忽然变了脸色,怒斥道:

“从今天开始,这个礼堂不准用了!”

平平无奇的柱子,为何让周总理如此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理动怒 原因为何

1962年夏,刚刚结束完接待外宾工作的周总理,决定顺道去东北各市看看发展情况。其中,鞍山市是周总理最重点关注的,毕竟自从新中国成立后,鞍山便一直作为国家重点工业扶持城市来建设。一路颠簸后,周总理一行抵达目的地,这时鞍山的干部们早已恭候多时了。

鞍山前些时日刚建好了一座新宾馆,陪同巡视的领导们想着,周总理作为中央领导人,来到鞍山待遇绝对不能太差,便在新宾馆为周总理安排了房间。周总理起初还笑呵呵的答应,可当他看到规模宏大、外观精致的新宾馆时,总理嘴角的笑容顿时就僵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鞍山怎么会有盖得这么好的宾馆?现在国内还有好多地方非常困难,我是绝对不会住在这里的!”

周总理的话让鞍山干部们很为难,周总理一向作风节俭,这是他们都知道的事实,但这样做也只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周总理的身体。然而,任凭大家如何劝说,周总理就是坚持要换成普通的宾馆。干部们无奈,只能重新安排。接下来,一行人又来到了一处大礼堂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大礼堂看上去模样普通,从修建程度来看,似乎是最近才建成,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周总理霎时来了兴趣,便走进去看了看里面的内景。空旷的礼堂内,几排椅子稀稀拉拉的摆放着,显得格外冷清。周总理转身走出大门,没想到还没走几步,他就又停下了脚步。

吸引周总理的不是别的,正是大礼堂门口的一根柱子。他越看越感觉像在哪里见过,再伸手轻轻敲几下,周总理越发肯定了心中的猜测。不管是从材料还是外观,礼堂的柱子都和人民大会堂的一模一样。联想到刚才在门上看到的壁画,他脸色越发阴沉,罕见的发了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铺张浪费!你们这是把人民大会堂搬到鞍山来了?从今天开始,这个礼堂不准用了!”

陪同的领导们个个哑口无言,额头上满是冷汗。他们试图做些解释,但周总理的怒气依旧没有消减。他严肃的批评了众人,强调国家的钱应当多往人民身上花,而不是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假大空。眼下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作为干部又岂能沉湎虚荣,玩忽职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都严格恪守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始终反对奢侈浪费,过着低调朴素的生活。作为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宁肯自己苦一些,也不能让老百姓受难。而这样的场景在周总理的一生中,不知上演了多少次……

勤俭戒奢 以身作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办公,周总理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西花厅的本体其实是一座清朝遗留下来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屋子里的很多家具都有些缺损。而且,西花厅常年阴暗潮湿,连地毯都是湿漉漉的。时间一长,在这儿办公的周总理落下了关节炎的旧疾。

眼看着周总理年纪越来越大,关节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心急如焚,十分担忧周总理的身体健康。他们试图说服周总理对西花厅进行二次修缮,但每次都被回绝。在周总理看来,钱应当花在刀刃上,何况彼时国家还不富裕,总不能让他开了这个坏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拗不过周总理,只能先将西花厅里的地毯换成新的,但这也仅是权宜之计。直接和周总理说修西花厅行不通,工作人员和周总理的秘书一合计,便想到用“文物保护”的名义给周总理做工作。周总理一向爱惜文物,自然不会起疑。就这样,西花厅的修缮工作开始了。

那一天,趁着周总理外出执行公务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拿着工具齐聚西花厅。有的人踩着凳子在窗户两侧换上厚实的窗帘,有的人忙着换掉发霉的地毯,往地面填充地板,还有的提着油漆桶进来,一点点用油漆补上那些脱皮的墙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出一会儿的功夫,原本老旧的西花厅模样大变,屋里屋外都看起来亮堂堂的。工作人员叫来周总理的秘书,秘书看了也夸得赞不绝口。傍晚时分,周总理乘车返回西花厅,结果刚走到门口,他看着眼前的房子就皱起眉头。数分钟后,周总理喊来了秘书,语气严肃地说道:

“谁让你们添置这些东西的?现在,立刻把它们都搬走,否则我是不会住进去的,这不是我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秘书看着周总理愠怒的脸色,担心他会怪罪到其他工作人员的头上,便赶忙跟周总理道歉。周总理一边背着手往外走,一边认真地教导秘书,作为国家干部坚决不能“搞特殊”,今天他这个国家总理开了先例,以后下级的人员会不会也这样做?

就这样,在将所有主办人员给批评一顿后,周总理搬到了一处临时住所。他走前特别留话,如果西花厅的旧家具换不回来,他就一直都不会回去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好这会儿,周总理的侄儿周尔均此时刚好前来探望,见伯父正在气头上,便忍不住出言相劝。周总理点点头,随即说道:

“你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现在修得太过了。你们要懂得,我是这个国家的总理,如果我带头这么做,副总理,部长,一级一级地上行下效,会因此给国家造成多严重的后果?西花厅原来的样子就很好,我们国家现在还穷,还有很多群众没房子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周总理毕竟是国家领导人,成天这样在外面住着,总归不是个办法。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和秘书只能硬着头皮把所有旧家具都换了回来,周总理这才重新搬回了西花厅。

不过,像是油漆、木地板这样的已经定型,还是不好再换了。据说后来陈毅来拜访,还曾借此调侃:“油漆可不能刮掉,不然那就不是节约,而是浪费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缮西花厅的事到这总算结束了,但周总理的心中仍然有负担。在后来的国务院会议上,他曾三次公开做自我批评,认真的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同时,周总理还不忘告诫参会的各位干部,让他们勿要重蹈覆辙,犯奢靡主义的大忌。艰苦朴素的作风,无论何时都万不能丢的。

周总理不仅对自己的住处要求简单,日常办公和生活用的摆设也一向能省则省。晚睡前看书一向是周总理的习惯,有些时候若是赶上工作忙,他还会半躺在床上翻看文件。但西花厅里的吊灯光线实在太暗,秘书想着请宾馆送个落地灯来,但周总理却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觉得,让宾馆的人为了送灯大老远跑一趟,实在劳民伤财。而且,落地灯的价格也不便宜,没必要为此颇费。但看书没有光线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于是周总理请来了中南海的师傅做了两个铁皮落地灯,分别放在办公室和卧室,一直被他用到了逝世之时。

绝不靠身份谋好处,这是周总理数十年坚持的工作准则。他和夫人邓颖超终生没有子女,不仅住的艰苦,吃饭也十分清淡。周总理家的餐桌上最多就摆三个菜,剩下了就留着下一顿接着吃。而且,周总理每周都会吃两三次粗粮,提醒自己不忘红军长征的那段艰苦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不仅对自己要求很高,接待亲友和其他来访的宾客时也一视同仁。1961年除夕,周总理的亲友和工作人员都来到他家过节,整整坐了三大桌。本以为总理会做些荤菜和米饭,结果工作人员端上的食物却让他们大为震惊——大包子和小米稀饭!

是了,这确实是寻常人家吃的食物,平平无奇。但在周总理这里,这就是最丰盛的美味佳肴,周总理从来不会以领导人自居,而是始终将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吃穿用度和老百姓没什么两样。这一点,在周总理1962年去东三省驻地工作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5月,为尽快提升国民经济质量,促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周总理和邓颖超来到了寒冷的东三省。刚一来,他就提前给驻地负责管生活的干部打好“预防针”,表示自己坚决不会吃鱼肉蛋,也不许用油给他做菜。两小盘素菜和一碗汤,这就足够周总理的一顿饭了。

周总理的铁令虽是下达了,但驻地的工作人员却很难办。他们知道,周总理一年到头都在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操劳,身体早就累垮了。这种时候如果再不补充营养,总理的身体哪受得住?于是,工作人员让厨师将香肠切碎放进饭里。周总理得知后,将工作人员叫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

“你们以后不要再买香肠了,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憋着一口气努力战胜困难。如果你给我弄好的吃,我怎么可能吃得下去呢?”

不仅如此,从“香肠事件”发生后,周总理总会隔三差五的派邓颖超去厨房看看,防止工作人员再背着自己往饭菜里放肉。既然不能做肉食,厨师便灵机一动,开始偷偷用油为周总理炒菜。这一天,厨师端上来一盘香喷喷的油炸豆子,结果周总理刚吃一口就把筷子放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说过,过油的食物我不会吃。豆子本来也有油,你们放点盐加水煮一下,不也很好吃嘛!”

不久后的一次用餐,吸取教训的厨师又给周总理做了盘豆芽炖豆腐。周总理这次吃得很高兴,一边吃一边夸赞厨师做得好。时间来到1963年,这一年的一次晚餐,贺龙看着满桌子的粗茶淡饭,忍不住调侃周总理。周总理听了笑着回答:

“大好形势是靠人民,靠大家奋斗得来的。即便将来国家富强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的传统呀!”

恪守初心 为国为民

在党内,周总理的廉洁自律是人人公认的。出门办事,他坐的车永远都是红旗轿车,理发看病的时候也会照旧付钱。新中国开始发展外交后,周总理为了接见外宾来到北京“红都”服装店做衣服。店员给他介绍了很多外国布料,但周总理听后却默默摇头,不置可否的说道:

“我要的是中国料子,无论是毛料还是布料,都要国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周总理从这家服装店订做的两套中山装和一套布夹衣,始终都被他精心保管着。为了防止衣服磨损,周总理亲手做了两只套袖套在胳膊上。如果衣服破损了,他便送到“红都”缝补,等外宾来访,他再拿出来衣服熨烫一下。也因此,周总理的衣服始终干净笔挺,大方得体。

周总理穿的鞋子也是如此,他担任国家总理的26年里只有3双皮鞋,从来不允许别人给他买新鞋。即便鞋底烂掉了,他也会亲自动手修补,绝不会为了鞋子而多花钱。同样的,在国家项目的建设上,周总理也一向恪守节俭,严格的要求着身边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依旧在老式旧平房办公。有些干部时常出国考察,时间一长,便萌生了修建政府大厦的念头。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赞同,毕竟政府大厦也算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有了它才能彰显国家地位。周总理听了之后很生气,将他们严厉的批评了一顿。

“修大厦做什么?中南海的旧房屋也一样能办公。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我当一天总理,盖国务院大楼这种念头就必须大笑,国务院绝不能带这个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即便周总理再三强调不要大兴楼堂馆所,干部队伍中仍有少数心怀侥幸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周总理在北京办公时无意间看到一座未建好的高楼,便叫秘书去调查。得知这是民航局的大楼,且还是在没办好手续的前提下先动了工,周总理立马就叫来了交通部的领导。

“马上停工!你们觉得损失大,那我就把你们这个半拉子工程拿出去湛蓝湛蓝,看你们这些搞楼堂馆所的人以后还敢不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的动怒不是没有原因的,国家困难时期还如此大兴土木,饶是好脾气的周总理也很难不生气。最终前前后后过了三年,在涉事人员递出无数封检讨书后,民航局的大楼这才以“负责部分生产”的名义,被周总理批准继续建设。

看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头,当周总理看到那根柱子的时候为何会生气。结束鞍山之行后,周总理单独叫来了鞍山的市领导,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严厉问责。领导们辩称是为了百姓和外地游客过得更舒服些,结果周总理听后,眉头皱的比之前更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钱去盖宾馆和礼堂,一个轧机就造不好?你们拿着国家和老百姓的钱乱花,厂里的设备都没建好,就想着搞这些没意义的东西,这是赤裸裸的冒进享受心理!”

严于律己,勤俭公正。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周总理始终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打算,从来不会为自己谋求任何好处。他毕生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是广大党员干部群的楷模,也是人民群众永远缅怀的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