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文明,共探历史。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期间,太原三十六中以“世界遗产”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相约文明,共探历史”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专题历史课堂学习,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回顾了都江堰、兵马俑、大运河、长城和北京城五大遗产,带领同学们深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骊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宝。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在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约8 000件陶制武士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辆木制战车。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北京城的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师生共同探究了我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精神上,展示中华文明,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保护上,有利于唤醒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经济上,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水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纽带,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专题学习,将坚定文化自信贯穿探究活动始终,在有效深化历史课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普及人文历史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网易山西 张敏 通讯员 张惠然 助编 郝潇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