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备受关注的遗产纠纷案作出二审宣判,维持原判,驳回了老人家属的上诉请求。此案源于上海宝山区一位老人将其价值300万元的房产赠予长期照顾自己的小区水果摊主刘某的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该老人因老伴和儿子相继去世,长期独居,生活起居受到小区水果摊主刘某一家的悉心照料。为感谢刘某的照顾,并考虑到自身的养老问题,老人决定将包括房产在内的遗产全部赠予刘某,并在公证处进行了抚养协议的公证。然而,在老人去世后,其妹妹等亲属对遗产分配提出异议,认为刘某的照顾行为是出于利益驱使,而非真心实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案一审时,法院审理认为,老人与刘某签订的抚养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遂判决支持刘某的诉求。然而,老人家属对此判决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理由,对案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二中院二审认为,本案中老人与刘某签订的抚养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刘某在老人去世后,按照协议约定继续履行了照顾义务,其行为符合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因此,二审法院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一判决结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支持法院的判决,认为刘某的行为是出于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而并非简单的利益追求。有网友评论道:“君子论迹不论心,只要他承诺的照顾做到了,这房子拿得合理合法。”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老人与刘某之间的抚养协议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是否充分保障了老人的合法权益等。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本案的判决结果已经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并作出了公正的裁决。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尊重法院的判决结果,并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签订任何协议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权益和利益,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或疏忽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

配图建议:
图片一:法院门口,庄严的国徽下,法官正襟危坐,象征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图片二:水果摊主刘某在小区内忙碌的身影,旁边是摆放整齐的水果摊,展现其勤劳与朴实。
图片三:老人与刘某的合影,两人笑容满面,充满温情,展示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信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