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保房价是首要目标,不能妥协,那么哪些因素可以作为代价?

今天(5月17日),答案揭晓,能上桌的都上了,就看谁在菜单上。

去库存、降低首付、利率无下限、取消限购,除了一线城市仍有一定的限制,我们的楼市政策层面几乎回到了2008年以前,往事匆匆,好个轮回。ICU外面,众人一直想知道,保大还是保小,保交付还是保金融,没想到答案却是——保医院。

首先,两条需要合起来看的,第一是全国住宅库存去化周期超36个月的城市,暂停供地;(城市清单下附)第二是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做保障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条不矛盾,库存高的城市不能卖地,资金紧张,那么政府收购也针对这类城市的商品房,给你降低库存后就可以再卖地了。这说明资金有倾斜,谁的问题大,先救谁。但是解决问题会引来新的问题,这些库存多的城市,经济、人口是否有足够需求支撑这么多房子,若买了当保障房,再卖地供应量不就又回到僵持局面了。

买房子是为了解决没钱买房子的问题,拗口,主要是因为逻辑循环,可见当下对楼市风险的评估已经到了必须管眼前,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的地步了。现在水电燃气那点涨价已经是小case了,九牛一毛,之前以为房地产一鲸落、万物生,现在则是一鲸落,万价升,但是对冲不了房价下跌的的影响,涨价接下来会继续,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因为钱太多了,所以大家都没钱。

到了4月,M2、M1双双下降,其中M1更是下降2.57万亿,货币从广义到狭义都缺少意义,社融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均减少。活钱少了,房贷少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进入休眠模式。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描述过人的“动物精神”,包含了经济决策和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和情绪,包括消费者信心、投资者情绪和整体市场心理等。这样的情绪要么带来蜂拥而上的过热,要么是极高的储蓄倾向,人作为群体之时,趋利避害的心理会推动消费螺旋式下沉。

大白话说:你敢让边际倾向掉头向下,就要做好这个倾向持续向下的准备。可是凯恩斯的解决方案——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本身就已经在历史上堆积了大量债务,无非是今天和明天哪个作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库存周期大于36个月的城市

回来说今天房产政策三支箭:

1、全面取消首套、二套房商业贷款利率下限:硬币的正面是买房成本继续降低,反面则是接下来存贷款利率必然一起下降,商业银行能承受的利差+降低的存款利率=未来房贷利率下限。所以这条意味着继续降息,否则无法落地,对买房没什么,其实对于大家的存款和其他理财参考收益影响深远。

2、个人住房公积金,这是小事,唯一值得说的是今天下文,明天就实行,很紧迫,更紧迫的要看各地公积金的缴存情况、余额还有多少,根据就业形势看,公积金池子里不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首套房首付低至15%,二套25%,史无前例,历史上追溯到2006年以前,最低首套房仍然要20%首付。因为房贷不是问题,我们回到了通过房地产增加杠杆的老路上。

必须把储蓄逼出来,必须把贷款、消费、投资拉上去,保资产价格,重塑信用,防范金融风险,道理都懂;我们要在物价上涨、增加债务、降低利息、稳住就业的局面上做平衡,置于破釜沉舟的局面。

一旦放开生育限制,将会迎来生育率报复性增长;

一旦解除限购,将会迎来报复性买房;

一旦解了,将会迎来报复性消费;

我们难免困惑,“一旦”是谁,ta为何干什么都是报复性的,却在日后出乎意料的选择放下执念,并躲过了多年前射出的子弹;我记得前阵子看视频介绍我国的高水平反舰导弹,射出后如果受到干扰失去了最初的目标,就会在对方舰队里随即寻找那艘最大的船命中爆破,还好是命中对方舰队里的船只。

多年后我们说起三支箭,总会想起2021年1月三道红线传来的那个午后,冬日的阳光肃杀,红线一般意味着不可触碰、令行禁止,让人记忆犹新。这三支箭,它有北斗系统制导么?

课程学习、知识分享、内部直播圈、专业垂直领域咨询,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盐会员群,解锁更多知识点和好朋友。

联络v:salt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