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少见但灾难性的并发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关键。但外科及介入治疗时机目前临床实践需要等待2-4周,对于血流不稳定的患者,虽然建议急诊手术,但手术风险极高,一般先采取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方法,延期手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室间隔穿孔患者新发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直径较大的(10mm以上)穿孔容极易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对药物反应不佳,等待手术治疗期间死亡风险极高,机械辅助循环是可选方案,体外膜肺氧合适用于短期辅助但国内开展较少且经济花费高,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更易获得,花费相对偏低,作为桥接手术治疗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究。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张峻、乔树宾教授团队在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 的原创研究,通过比较室间隔穿孔患者30天全因死亡的结果揭示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在抢救室间隔穿孔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作用和价值,作为桥接手术治疗的抢救措施可以提高该类患者30天的生存率。

本文共纳入了2002年4月至2020年8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7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0天的随访。因一例合并心室游离壁破裂,24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需机械辅助循环,进行筛选后,最终分析纳入92名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是否植入IABP分为两组,植入组59名,未植入组33名。

结果显示,从确诊室间隔穿孔到30天随访时,IABP组有21例(35.59%),未植入IABP组有31例(93.94%)发生全因死亡。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室间隔穿孔内径等影响因素后,IABP辅助循环仍被发现是30天全因死亡率的独立保护性预测因子(风险比:0.22;95%置信区间:0.12 - 0.42;P < 0.001)。

该研究证实了IABP辅助循环治疗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较低的30天死亡率相关,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室间隔穿孔患者可接受IABP辅助循环,作为手术修复的桥接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讯作者介绍:

张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病房副主任、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6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长期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了GRACE、TIMACS、CAMI、COMPLETE等多项国际多中心、国家重点项目研究。学术兼职:北京心血管疾病研究会疑难重症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心血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协会心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引用本文:Luo XL, Xu HB, Guo C, Li J, Yuan JS, Ma Y, Zhang J, Qiao SB.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Cardiovasc Innov Appl 2024;9 (1). DOI: 10.15212/CVIA.2024.0004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CVIA.2024.0004

CVIA近期文章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