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门口传来“三蹦子”的嗡嗡声或摩托车的轰鸣声,那准是村民们来卖柠檬了。在广州白云区沙田柠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把自家种植的一筐筐柠檬载了来,准备卖个好价钱。柠檬透着新绿,发出独特的柠檬香。

社长不是老农,却是一个青年。冯冠杰戴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斯文腼腆,书生气十足。现年38岁,被乡亲们称呼为“冯社长”。11年前,他放弃建筑行业的高薪工作,回到沙田村成为一名种柠檬的“新农人”,带领村民们共同改变沙田柠檬产业小、散、乱、弱等问题。如今,沙田柠檬乘着柠檬茶饮兴起的东风,早已成为沙田村的“王牌”产业。

“85”后青年回乡种柠檬沙田柠檬有了“标准”

沙田村坐落在帽峰山旁,这里阳光明亮炙热,紫外线充足,加上海拔、湿度、土质等适宜的生长条件,使得柠檬成为沙田村的特色产业。正值5月,蓝天烈日,山峦起伏,清澈的泉水顺着柠檬种植地的灌渠潺潺而下,绿油油的柠檬树一株挨着一株,绵延至远处山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田柠檬。

“这是我们的沙田柠檬,学名香橼柠檬,在行业中叫广东香水柠檬。”走进果林,冯冠杰用手掌托起树上的柠檬果,如数家珍道:“沙田柠檬一年四季都开花结果,你看树上面有还在开花的,有这种小果,有中果,也有已经成熟可以采摘的果子。成熟的柠檬表皮光滑,够饱满,轻轻一刮你就可以闻到一阵非常浓郁的果香。”

那一副熟稔于心的模样,任谁见到都不会将他与柠檬“小白”联系起来。但是11年前,他决定回乡种柠檬时,也确确实实是个种柠檬的“门外汉”。

“我们村种植柠檬已有30多年的历史,我从小就在柠檬树旁长大。”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的冯冠杰总会关注到身边不时出现的“柠檬”。柠檬水、菜品柠檬……他发现原本作为一个小众产品的柠檬,越来越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经过一番调查,冯冠杰发现国内柠檬种植数量不多,家乡的特产香水柠檬更是寥寥无几,但柠檬应用的场景却越来越多,冯冠杰判断:柠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2年底,抱着建设家乡的情怀以及出于对柠檬产业的向往,年仅27岁的冯冠杰下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市区稳定的工作,回乡种柠檬。

回到沙田村后,冯冠杰加入了父亲此前创办的沙田柠檬产业合作社,开始一边种柠檬,一边接手父亲的工作。“第一次种了十几亩柠檬,收成还不错,但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没有及时防虫治虫,结果病虫害让整个园子的柠檬都花皮了。”回忆起最初种柠檬的经历,冯冠杰轻叹了一口气,“花皮的柠檬只能是次果,卖不出好价。”

种植经验不足,那就学。于是,冯冠杰不再盲干,而是一边找书籍自学,一边跟随父亲、前辈们一起整天泡在合作社,扎进柠檬田,学习柠檬种植。“有一种害虫叫蓟马,在柠檬开花期大量繁殖,躲在花朵里,传统方法很难防治,被咬伤的果子会成花皮果对柠檬产出影响非常大。”在学习过程中,蓟马这种虫害给冯冠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是通过农业专家采集数据,制定专门方案来解决的,很有效果。”

长期的观察,也让冯冠杰发现,村里柠檬种植欠缺标准,病虫害的防治也不够科学。而成立了5年的合作社虽然已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尚且薄弱,同时还面临着小、散、乱等问题。“当时合作社基本还是各干各的,农户在种植时没有有效的种植方法,对病虫害防治、植物营养供给没有科学管理,导致农资浪费,果品却没有提高,经济效益低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村民们能学习到科学的柠檬种植技术,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白云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冯冠杰编写了《沙田柠檬生产技术规程》(下称《规程》),明确柠檬种苗繁殖、建园、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到采后清理、贮存、运输等全流程指引,村民种了30多年的沙田柠檬终于有了标准。

2014年,《规程》正式发布并在合作社内推广。此外,每年冯冠杰还邀请了高校专家对沙田村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农户们种植柠檬更加标准化、科学化,柠檬果的合格率从此前的50%提高到80%,收益提高超过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冠杰给村民燊叔讲解柠檬种植知识。

“冯社长带来了柠檬种植的现代管理技术,帮助我们增加柠檬产量,提高柠檬品质。”沙田村村民燊叔指着两株柠檬树之间的间距说道,“以前我们种植柠檬树和树之间的距离很近,导致柠檬果晒不到阳光,影响柠檬产量和品质。现在树和树之间的间距在5米左右,柠檬产量高了,品质也更好了,每亩收益提高一倍多。”

拓宽销售渠道让柠檬不被压价“茶饮热”将柠檬送进“春天”

成熟的香水柠檬个儿大,皮肉饱满,表皮青绿油亮,香气浓郁,是时下极为火热的柠檬茶饮的标配原料。其中,沙田村的香水柠檬品质过硬,产业自然蔚然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田柠檬商品果。

话虽如此,村民们只管种植,不了解行情,不会销售和推广,在产业中掌握主动权的依然是收购商。“以前农户只能被动等收购商上门收购,销售渠道单一,农户不仅为销路发愁,还因为‘内卷’被中间商大幅压价。”冯冠杰表示,村民种的柠檬多了,中间商还是以前那些,就有了资格挑挑拣拣,烂果、花皮果不要,这是应该的,但明明是合格的柠檬果,他们也当做不合格果拒收,价钱还越来越低。

为了解决柠檬销售渠道窄、被压价等问题,冯冠杰每天开几十公里的路,跑遍广州、东莞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直接与水果商对接,比来比去地谈价格。“让柠檬直接对接市场,收购价一般都能提高两到三成,少则每斤涨5角,多则涨一两块钱。”

2013年,冯冠杰将目光投向了电商平台,将柠檬的销售渠道从线下拓宽到线上。“当时想着网络购物很流行,经过调查发现售卖柠檬的电商屈指可数,便想着通过网络进行推广销售,将柠檬卖到全国各地。”电商平台销售让沙田柠檬找到了更多的客户,逐渐打开了知名度。

“但当时市场对香水柠檬的需求量并不大,价格再怎么谈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提升,所以经济效益也没有显著改变。”冯冠杰坦言。

情况在2019年开始发生了逆转。随着柠檬茶、水果茶等新式茶饮的兴起,香气浓郁的香水柠檬成为了茶饮市场的“宠儿”。“当时就感觉柠檬越来越好卖了,以前只卖两三块钱一斤,能卖到五六块,甚至七八块钱。”冯冠杰说,“而且我们沙田柠檬品质好,茶饮店对柠檬的复购率高,基本都能形成长期合作。”

乘着“茶饮热”的东风,沙田柠檬迎来了春天。在冯冠杰的带领下,合作社积极打造沙田柠檬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随着沙田柠檬活的绿色食品认证、粤字号农业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称号,沙田柠檬的销量暴增,身价也随之飙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载着柠檬到合作社售卖。

2021年之后,沙田柠檬商品果的田头收购价普遍在每斤12元左右。“2021年到2022年,是30多年来沙田柠檬价格最好的时候,一度飙升至每斤32元。我们既惊又喜,柠檬居然能卖到这么好的价格。”冯冠杰感叹道,“很多农户开着摩托车载着一箩筐柠檬来,就可以换个几千块钱回去,种得多的一天还能卖两次。柠檬亩产值每年可达到5万元,大家都切切实实感受到收入的提高。”

探索柠檬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沙田柠檬合作社是广州首批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07户,带动农户五百余户,全村连片柠檬种植面积1000余亩,全年总产量3000余吨,年销售额1300多万。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吸纳村里有就业意愿、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村民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柠檬打包,以计件核算的形式给务工村民结算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正在分类打包柠檬。

“柠檬打包车间内多的时候一天有二十余位村民同时进行打包,每位村民每天基本可以拿到200多块钱的工资。”冯冠杰介绍。

柠檬种植和打包工作为沙田村村民增添了收入,但冯冠杰认为,只有让村里的柠檬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柠檬才能真正长成让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2024年,沙田柠檬合作社与暨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委托暨南大学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柠檬深加工产品,柠檬精油、柠檬饮料、柠檬果酱、冻干柠檬片……种类繁多的柠檬加工制品借助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不仅拓宽了柠檬的用途,也增加了它的附加值,使得柠檬产业链更加完善和多元化。

此外,沙田村还在探索开展采摘旅游、参观研学、柠檬科普和培育等乡村旅游项目。沙田村位于帽峰山出口处,是广东省颇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2023年,白云区发布辖区内三条现代都市农业精品旅游路线,其中两条路线都将沙田村作为推荐点位。依托帽峰山自然资源优势,沙田村的“农家乐”办得有声有色,仅靠近出口处便有十余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来源。

“未来我们将结合乡村文旅打造汇聚山水特色、人文风情的民族主题体验目的地。”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冯冠杰表示,“希望有更多返乡的‘新农人’加入,共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采写:南都记者 杨伽 实习生 林植熙

视频:实习生 林植熙 南都记者 杨伽

设计:沈淑婷 罗锐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