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娟写的书和拍出来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有人是先看的书,然后才看了剧,也有人是看完电视剧觉得不够看,才去看书的。

不管是看书还是看剧,都有人不理解牧场上的一些生活方式,尤其是大城市长大的,从来没有接触过草原牧民的人。他们会满脑子都是疑问,比如牧民为什么要转场,冬牧场和夏牧场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季节吗?前山和深山又是什么,他们吃饭喝水都是怎么生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一并解答这些问题,首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牧民至少要有4次大规模的转场。从春牧场到夏牧场,再到秋牧场、冬牧场,这里面的春秋牧场是同一个。也就是说其实只有三个牧场,牧民就在这三点一线来回转场,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

所谓逐草而居,就是牧民赶着牛羊追随牧草,哪里的草长得好,能让牛马羊吃饱肚子,就去那里放牧,牧民也跟着搬家,一切都跟着牧草来决定。举个例子,冬天山上大雪封山,雪厚的有几米深,温度也非常低,此时牧民和牲畜无法在山上生存,厚厚的积雪盖住了干枯的牧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泰地区南部的戈壁荒漠里,冬天不太冷,很少下雪,稀稀拉拉的干草可以露出来,牲畜就吃这些干草过冬,这里就是冬牧场。从冬牧场到夏牧场的距离有上百公里,牧民每年就赶着羊群来回迁徙,一路上走走停停,到天黑就搭帐篷休息,白天继续赶路。

通常夏牧场和冬牧场都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夏牧场是在阿尔泰山上,而且是在深山地带,那里人迹罕至,雨水多,牧草长得特别好,夏天也凉快,没有蚊子。羊群在夏牧场可以放开了好好吃,都是新鲜肥美的牧草,空气水质都是优质的,这也是牧民最舒服的季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牧场是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这地方虽然荒芜,但并不是寸草不生,有一些灌木丛和牧草,适合当冬牧场,羊群要在这里吃一冬天干草。

相比之下,春秋牧场一般都在山脚下有人的乡镇村落附近,也就是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的平原地带。这里的生活条件好,可以住在定居点圈养羊群,也可以当天赶着羊群出去,晚上再回到定居点,算是半固定放牧。

春秋牧场的时间比较短暂,牧民过渡一下就要继续迁徙,向着山区或者戈壁滩出发。眼下正是五月中旬,牧民会赶着羊群从春牧场往前山夏牧场迁徙,前山就是阿尔泰山的丘陵地带,也就是雪山前面比较低矮的山坡,这里的温度比较高,牧草长得快,适合春夏交替的时候放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过段时间,牧民就要进入深山夏牧场,也就是阿尔泰山北部,越往北越深山,牧草长得越好。那里的水源也多,有雨水汇聚成的溪流,也有山顶冰雪融水流淌下来的河水,这些都是牧民和牲畜的饮用水,做饭、喝水、煮奶茶、洗衣服、洗脸、洗澡,都是用山里的河水,其实很干净。

最苦的是冬牧场,在戈壁滩上冰雪很薄,要搜集这些冰雪拿到冬窝子里化成水,然后澄清一下当饮用水。遇到下雪少的年份,就要去戈壁滩北面的河流取冰块,这在李娟写的书里提到了,就是冬天乌伦古河结冰,把冰块背回去融化成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春夏秋冬四季转场的牧场,书里还着重写了喀吾图和阿克哈拉,这里的喀吾图其实是恰库尔图镇,有s11公路经过。从恰库尔图往福海方向还有s324公路,在路牌32公里处有个良种队大桥,过了大桥继续往前2公里就是良种队的民族队,这就是阿克哈拉村,在乌伦古河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阿勒泰依然还有一些游牧民族,他们遵循着古老的转场规律,还在逐草而居。也有牧民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乡镇定居,把牛马羊交给合作社的现代化养殖场,从此不再奔波,就像电视剧里苏力坦说的那样,世界在改变,牧民也要顺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