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上海青年小顾最近去了次香港,从机场搭出租车去酒店,到了目的地才知道,司机老伯只收现金。小顾出差匆忙没来得及换港币,最后只能用人民币支付。看着老伯一脸不情愿样子,小顾也很委屈:“不是说香港公共交通可以用支付宝了嘛?再说人民币也比港币值钱啊!”

无奈的不只是这位上海小伙。曾几何时,老式红色丰田皇冠的士是香港街头一景,然而时过境迁,

如今如果有件事能让所有港人摇头,那的士出租车)服务肯定能排第一

。很多“领教过”的游客也说,提升香港服务业水准,可以从出租车司机改起。

一边是不断的质疑声,一边是日渐老态的行业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许多城市一样,香港出租车行业也处在“十字路口”。在5月14日,香港政府批准出租车加价申请,更是引发当地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在意加钱,在意不舒适的体验

收费新政将于今年7月14日起实行,香港市区、新界及大屿山出租车起步价同步增加2港元。以市区的士为例,

起步价从原先27港元增至29港元。车行2公里到9公里内,

每200米从原先加收1.9港元增至2.1港元;9公里后,每200米从原先加收1.3港元增至1.4港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发言人对此解释,营运数据显示在现行的士收费水平下,的士业界确实面临维持其营运的财务可行性的困难,较之2019年收入有很大下降。根据测算,此番加价后,市区、新界大屿山的士收费平均增幅分别为8.86%、9.56%及10.92%。

对于多数乘客来说,并不会在意多加这点钱。大家在意的,是不太舒适的乘车体验。

”在微信电话中,香港朋友李女士介绍经历的各种遭遇:

有次从港岛打车去新界,司机直接告诉她不认路;有次从港岛打车去对岸尖沙咀,司机告诉她车子不过海(维港);有次从港岛一地去港岛另一地,司机告诉她要交班

……“所以说,香港的士司机态度不好,肯定不只是针对内地人。”

每年,特区政府与行业协会都能收到大量关于出租车的投诉,拒载、绕路、挑客、服务差、加价……香港市民早已见怪不怪。去年12月,立法会议员田北辰谈到的士服务时,说自己都很久没坐了,因为司机经常摇下车窗问两句,不合心意的踩油就走,直接拒载。

“香港的士行业已经‘老态龙钟’。”这是李女士给出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出疲态的香港的士业

这种“老”,一方面是的士司机年龄普遍偏大。

“一边是车子开得飞快,一边是司机老伯动作颤颤巍巍。”

小顾至今心有余悸,坐在副驾位子上,眼睛死死盯住前方,左手紧紧拉住上方把手。

几年前,特区政府运输署做过统计,香港21万有的士驾驶资格人中,60岁至69岁人数所占比例最大,超8.6万人,超过四成;50岁至59岁的人数超7.3万人,占总数三成五;30岁至39岁的司机数不足9500人。

年龄偏大弊端显而易见

,岁月不饶人,老人视力、反应能力在下降,驾车安全性存忧。此外,老人对移动支付掌握较慢,导致香港的士迄今依然以现金支付为主。

其实,对于应对的士司机“老龄化”,香港能做得其实很有限。香港施行普通法,如果硬要设立司机年龄标准,

极可能引发“年龄歧视”质疑

,轻则被舆论挑刺,重则可能引起司法诉讼。此外,的士司机是香港的低收入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导致行业人手青黄不接,

只能依靠老人继续“挑大梁”

“老”的另一方面,是香港长期实施的的士牌照制度。与内地不同,从1964年起,香港的士牌照就以公开招标方式发出,只有获得牌照才有权拥有及经营的士。到了1994年,香港宣布停发牌照。

自那时起,全港的士数量不再增加。

据香港运输署资料,全港共有18163辆的士,包括15250辆红色的市区的士、2838辆绿色的新界的士和75辆蓝色的大屿山的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僧多粥少之下,的士牌照俨然成了硬通货。据香港的士交易所数据,

2016年最高峰时一张牌照可卖723万港元

。然而,随着行业风光不再,牌照不再“一牌难求”,交易价跌至本月的319万港元。当然,香港绝大多数牌照掌握在少部分投资者或公司手中,的士司机只能租赁牌照,从事基本的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搅动的鲶鱼——“白牌车”

现在如果需要用车,李女士多会用Uber呼叫,接单的多是“白牌车”,也就是没有的士牌照的私家车。她坦言,

如果严格按照香港法例条文,这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香港《道路交通条例》有关“车辆使用的限制”条文规定,“除非获发有关牌照,否则任何人不得驾驶或容许他人驾驶或使用汽车,以作出租或取酬载客用途;首次定罪可判罚款5000元及监禁3个月,再干犯则可处罚1万元及监禁6个月”。

随着2021年Uber收购香港的士网约平台HKTaxi,如今Uber也可以派单给有牌照的的士。

因此,香港街头行驶着三种车:的士、网约的士、“白牌车”。

的士小巴商总会认为,网约车违反香港法例,抢走了部分客源,而港府又未能有效打击,导致的士业界每天损失营业额2100万港元。

那么,能不能通过某种途径让香港网约车合法化?这就会动一些人的蛋糕。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主席陈恒镔坦言,

的士牌照是永久及终身制,也是固定数量的,属于市民资产。

如今的士牌照价格已从高峰时跌去一半,如果此时再将网约车合法化,牌照价格必然进一步下跌,冲击车主、车行的既得利益。

“不能说政府没有意识到网约车是未来方向。”李女士说。在同意本次的士涨价同时,特区政府运输署宣布将发出“的士车队”牌照——持牌人必须提供网约渠道和电子支付方式,不迟于明年年中开始营运。

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白牌车”,“的士车队”数量相对有限,放开后对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

近年来,特区政府在做种种努力让香港重回国际舞台中心。而在其中,

让市民和旅客体验便利和科技,是擦亮国际级城市品牌、维持城市国际影响力的不二法门。

“的士行业能改进的地方不少。”小顾说,下次去香港的话,也会选择尝试用Uber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