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需求和恐惧是构建人格框架的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他们串联起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将来。所以,如果你了解了一个人的需求和恐惧,就知道他当前是什么状态,有什么想法,以及未来他会变成什么样。在前几章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回避型和焦虑型的需求框架,接下来我们会开始分析更加复杂的恐惧部分。恐惧和需求一起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想法决定行为。在很多我们做的选择中,我们以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我们的认知,但其实决定我们最终选择的往往是我们的需求或者恐惧,而这其中那些在外人看来不太正确、不太合理的选择,其决定性因素就是我们的恐惧。所以在了解清楚恐惧之后,我们就能彻底了解这个人的行为,包括之前那些无法理解的行为。就比如说,为什么回避型依恋会从亲密关系中逃离,为什么回避型那么抗拒沟通,为什么焦虑型会那么黏着自己的伴侣?这些之前不太好理解的问题都能通过恐惧一一解答。再将恐惧和需求结合,我们就能一定程度预测出一个人未来的选择发展。最起码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的人际关系在未来会不会让我们感到焦虑或者不安。做这样的选择,未来会不。会让我们感到不适,甚至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在做选择时做到趋利避害,避开那些未来可能让我们受到伤害的选择。但是这些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应该先完全的了解恐惧。

我们自身的恐惧有三个部分组成,一、对于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二、对于失去的恐惧,三、对于创伤的恐惧。关于第一个属于是我们生下来就有的,是基因带给我们的,无需过多解释,而对于失去的恐惧。同样是刻在基因中的部分,自我们生下来起,就会对失去感到恐惧,尤其当这种恐惧和我们的需求结合时,其程度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强烈。比如前面我们提到过,我们的人格生活很多都是围绕着我们的核心需求所构建的,所以当核心需求不被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生活即将破碎的感觉,这种感觉带给我们的就是无法言语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就是我们对失去现在的生活、人际关系的恐惧。举个例子,当焦虑型把全部关注点全放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弃焦虑型而去时,焦虑型对于依恋的需求被破坏,焦虑型就会陷入复杂的、极端的恐惧当中,甚至在这个阶段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对于创伤的恐惧则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神经记忆,这部分就太过复杂了,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就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反复伤害。到我们的东西,会导致我们对特定的东西感到恐惧,这个东西可以使某个人某种行为、某个特征、某个场景,当我们接触到这个东西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恐惧。比如对别人否定的恐惧,对责备的恐惧都属于这一类。比较典型的就是发生在回避型身上的感觉伴侣会情绪失控,然后对自己施加暴力,以及焦虑型,在听到一句否定的话后,就感觉对方要抛弃自己的焦虑。恐惧对一个人的影响几乎渗透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单就影响的程度而言,恐惧甚至还要强于需求。

首先,恐惧会影响我们的及时决策,比如在生活中,我们面对选A还是选B的情况时,我们对其中某一项的恐惧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我们的需求,忽视对我们更有利的分析,而选择另外那个对我们不太有利的选项。即便这时。我们都还没感到明显的恐惧,我们也会被自身的恐惧所影响,这种影响很多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其次,恐惧会促使我们做出冲动性的行为,在我们感到明显的恐惧时,我们就会本能的想进行防御。而很多时候,我们的防御其实是带有攻击性的,比如我们可能会因为感到被否定而先一步否定语言攻击对方。焦虑型焦虑时的夺命连环call和回避型突如其来的消失很多时候就属于这一环。最有意思的来了,恐惧还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导致我们出现认知偏差。因为我们意识到的和没意识到的恐惧,我们会出现两个问题,一、逃避,二、寻求安全感。这两个问题又会进一步导致,一、我们会不自觉的忽视那些让我们恐惧不安的信息,

二、为了寻求安全感,我们会寻求那些能让我们感到安心的解释。这一出一进就导致我们的认知出现了极大的偏差。比如说焦虑型依恋的人因为害怕关系中的不稳定,所以会有意识的避开和否定那些恋爱自由的信息,所以焦虑型很容易成为纯爱党。而当这种认知偏差放在某一个人身上时,就是对他形成错误的印象,比如恐惧回避,在感情中感到恐惧不安后,就会不自觉的在伴侣身上找茬,然后觉的对方就是什么样的人,即便对方并不是这样的。在后续章节中我们会详细分析。恐惧对回避型和焦虑型带来的影响以及改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