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甫,1943年生于江苏金坛市直溪镇。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热心于艺术活动,曾为创建中国书法家协会而奔走呼吁。

10岁时受陈荷松老师的启蒙开始学画,继又得到冷铁老师的指导,14岁从南京艺术学院丁吉甫教授习篆刻,15岁拜师于江苏省国画院顾伯逵老先生门下专攻花鸟画。1962年后,相继得到潘天寿、陆维钊、诸三乐、王个簃诸先生亲授。其画宗缶老而能自出机杼,尤擅画鸡雏,世有“江南鸡范”之誉。程十发先生评曰:“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范石甫的鸡,难得一绝。”书法以“常在篆隶行草之间”的书风著称,林散之先生赞曰:“放而有胆,变而有理。”

手札释文

石甫同志:你好

久未通讯,未审平安无恙否,至为盼切。文化大革命中,我曾受到冲击,直到今年春才再次落实政策,重开旧业。在治印方面仍打算作一些推陈出新的探索,但思想上还感到无数,最近接到上海王个穆老师来信,要我拓一些近作去,因没有新的创作,只好作罢。不知老兄近年来对革新问题有何高见和新的创造,希能示知为何。此外,关于这方面的参考材料是否能买得,乞并告知,余不赘。

顺颂

大安

冯建吴

六月十七日

丁吉甫同志烦代致意

出室而能别创蹊—冯建吴及其尺牍

我与冯建吴先生的交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中途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一段时间,这是1972年6月建吴先生写给我的一封信(见图)。从信中得知,是年的春天,他才得以落实政策,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位艺术家,重获新生之际,首先想到的是重开旧业,继续进行艺术创作,老骥伏枥之志昭然可见乎。“文革”前的几年中,我们一直在探讨篆刻艺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今,建吴先生仍念念不忘这一课题,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由兹可见矣。

冯建吴(1910-1989),字太虞,别字游,出身于四川仁寿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大家庭,青少年时代即赴上海求艺,受业于吴门弟子王个轻、诸闻韵、潘天寿诸师,学成返川,长期从事艺术创作与教育,46岁调人四川美院任教直至辞世。长安画派巨匠石鲁(冯亚珩)是冯建吴的胞弟,兄弟俩一投身革命,一潜心传统,书画面貌虽异,而倔强的性格,求变的艺术理想却是相同的。一门二冯,人与艺俱能传世,同气连根抑或灵心砥尚使然也。

冯建吴出于吴门而能自辟蹊径,是吴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作品以强悍朴拙的艺术风格而享誉海内外,世有画坛蜀中第一人之誉。联合国中国厅,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中国美术馆及众多美术馆、博物馆都藏有他的大作。建吴先生得吴门真传,诗、书、画、印俱佳,其书四体皆备,常以汉隶笔画组合的直率,纳入草书结体之端庄,运笔时深含大篆笔意,黏连处流露行草痕迹,可谓集真草隶篆而自成大气。此札小字十余行,信手书来,却不失精微,健美遒劲,古拙而飘逸,其风神可见一斑。

他的篆刻融安吉的沉着与让之的灵便,显得刚劲浑厚,自然流动;他的诗词以白描见长,重感受,自然直陈,意境清新,有如李杜苏辛之坦诚,诗、书、画、印的浑然一体,构成了他独特的阔大境界。善于兼收并蓄,敢于创新求变,说来话轻,然非经历一个漫长的熔铸阶段而不可得,记得他在一首诗中写到:“师宗一代吴安吉,出室难于别创蹊。密密樊篙靡鸚雀,泱泱瀛海腾鲸鲵。”他能跳出密密的樊篱而自辟蹊径,可谓是一个入吴而能出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