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科研人的圣殿,无论在不在学术圈,大家都知道是与新中国“同生共长”的中国科学院。他是中国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连续11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在2023年中国科研机构百强名单,中国科学院以6733篇论文位居榜首,发文量是第二名的2倍、第三名的4倍。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则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高校的名字应该不难看出,这两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关系匪浅。

(来源:青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青塔)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目前与他相关的大学有四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其直属大学;另还有两所共建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及目前还在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

这四所大学里,虽然有3所都不是985/211院校,但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亲儿子”,他们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人才培养及毕业就业率都是非一般高校可媲美的......

老大:中国“最强技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因“两弹一星”事业而创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学校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因学校的地理位置——安徽合肥的南七里站附近,再加上校名带有“技术”二字,所以学校被戏称为“南七技校”。但即便是“技校”,中国科大也是“最强技校”。

建校伊始,学校云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贝时璋、钱临照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如今,学校拥有两院院士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708人;拥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0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纳米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还主持或参与研制“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等大国重器。

现在看来,中国科大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曾经却在迁出北京时,连被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三个省份拒绝。

中科大的迁校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科大的迁校示意图

最终,学校来到安徽合肥。安徽省对于学校提供了非常多的照顾和支持,帮它解决了很多问题,才有如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去年12月,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形势政策报告时曾说过:

中国科大是安徽的'金字招牌'、安徽的骄傲、安徽最宝贵的资源。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中国科大的态度一以贯之、十分鲜明,只要是中国科大的事,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省里能办的事,都不遗余力地办好。安徽将坚持'怎么支持中国科大都不为过'的理念,全力当好后勤部长,在服务学校整体发展上做到有求必应,在支持学校建设上拿出真金白银,在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上推出务实举措,努力让大家在安徽学习愉快、生活愉快、创新愉快。”

这是多么感人的“双向奔赴”啊!

老二:实力却不输985的“死亡双非”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根同源,建校于1978年,发端于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培养。据官网统计,国科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自建校以来培养了161名两院院士。不仅如此,目前国科大的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是国内拥有最多两院院士的高校。

而他最强的学科就是数理专业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A+学科18个,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因此也常被大家称为“中国数学物理专科学院”

重视学科发展的同时,国科大也重视科学研究,他们甚至将科研成果放入录取通知书送给新生,从2019年的自研龙芯处理器芯片到2023年用国产耐盐碱大豆新品种“东生118”组成的“北斗七星”......这就是最好的招生简章!

额外提一句,国科大一直致力于“举中国科学院之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曾说:“如果想做科研、想成为科学家,国科大的条件是别人比不了的。中国科学院有最好的科学家、最好的科研条件。”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他们的专属标语是:欢迎抵达,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三:建校第9年,挺近“双一流”

——上海科技大学

2013年9月30日,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研究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成立。

2022年,上科大建校第九年,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上科大也成为了国内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

这是怎么做到的?

背靠中国科学院,上科大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所属各院的实验室及设备都会与上科大资源共享。上科大校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背景实力非常”雄厚”了,甚至吊打了许多C9高校。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

上科大的教师团队由4位诺贝尔奖者、50余位院士领衔;大一新生就能接受“学术大牛”导师的指导,2019的开学典礼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在教育支出方面,上科大也毫不“吝啬”。2018年,上科大教育支出是11.89亿,当时在校学生约1191人,也就是说人均支出约99万!这比清北复交浙的人均支出都高上不少。

强大的背景和财力、一流的师资、创新性的学科布局和培养方案,使得上科大科研转化硕果累累。

截至2022年12月,上科大在《科学》《自然》《细胞》以及领域代表性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300余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专利许可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承担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打造国之重器。比如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和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已于2022年全面完成验收,即将向用户开放;国家目前投资金额最大的大科学装置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进展顺利。

未来10年,上科大将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培育、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国际化方面继续发力,为我国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暂时的”老幺:仍在筹建的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

——深圳理工大学(筹

这所大学听过的人估计不多,因为他还在筹建的阶段。为什么说他是“暂时的”老幺?毕竟我们无法预计中国科学院未来还会不会再“共建”大学呀......

深理工自2018年开始筹备建设,是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科研机构优质丰厚的科教产教资源为基础,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一所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

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201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决定依托深圳先进院及中科院在粤的科研力量,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深理工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办学模式,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大学,学科交叉建专业、三院一体育人才”为办学特色,聚焦“新工科”“新医科”,“三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首批建设生命健康、合成生物、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生物医药工程、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药、算力微电子“七大学科交叉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深理工各项办学条件和指标均达到教育部新型研究型大学设置标准,去筹在即、蓄势待发。

与中国科学院紧密相关的这四所大学,已经建成招生的中国科大、国科大、上科大,都已体现出强大的学科水平与科研实力,其毕业生也深受社会欢迎。

据统计,中科大大量学生本科毕业后都是选择继续深造,最终留在各地的科研机构或者是高校做研究员;国科大每年的深造率超过80%,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上科大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近80%,这几乎超越清北了。

还在筹建的深理工,相信也会不负大家的众望,在未来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