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前言: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内谋士辈出,当属庞统与诸葛亮最为知名。他们各领风骚,才华横溢,但在关键问题上却意见分歧。如果当初刘备听从庞统之言放弃荆州,后世的历史也许会截然不同。

刘备难抉择 听信诸葛亮坚守荆州

公元214年,蜀汉军师庞统在取益州的战役中不幸阵亡,年仅35岁。他留给主公刘备的不仅有卓越的军事谋略,还有一个关乎大局的关键建议——放弃荆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刘备集团刚占领益州不久,军力空虚,必须迅速兴师动众,壮大势力。庞统认为,荆州四战之地,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左右为敌。刘备以现有之力,难以长期固守。不如放弃荆州,专心经营西南一方。

但此时的蜀汉军师中,另有一人坚持不同看法。这人就是处事稳重的诸葛亮。他主张必须先取荆州,以彻底掌控长江中游。荆州不但战略位置重要,还可以输出粮草,是刘备立足中原的基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下。刘备左右为难,难以抉择孰优孰劣。诸葛亮深沉稳重,善于顺势而为。而庞统则长于深谋远虑,善于排除万难。两个人同样聪明能干,刘备实在难以做出判断。

刘备反复权衡利弊,但还是无法决断。他一方面看到诸葛亮坚持荆州的理由在情在理,占领荆州可以立足中原,有利于日后北伐。但另一方面,庞统的分析也令他心生犹豫,放弃荆州可以避开风头,保全实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让他陷入迷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刘备还是决定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因为诸葛亮提出荆州对于联系益州和中原十分重要,丢失荆州就等于割裂了刘备的大后方。而庞统的计策则过于保守消极,放弃荆州会丧失先机。再加上诸葛亮平日里劝说备战,备战,刘备也深受感动。

于是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一方面巩固阵地,一方面也显示对诸葛亮的信任。这难以抉择的一刻,成为日后刘备集团的关键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统眼光卓识 荆州非久安之地

可惜刘备并未看到,庞统的建议其实更为长远。荆州虽然战略价值非凡,但边防繁杂,敌人环伺,想长期占据并不容易。放弃荆州避其锋芒,或许就是一种退为进的策略。

公元219年,情况果然如庞统预料的那样——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大败,不仅丢失荆州,自己也阵亡沙场。刘备集团因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北伐中原。这一败果直接导致刘备多年来在荆襄地区积累的实力化为乌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年后,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中不敌魏军,临终时方悟当年计较误事,想来那时若听庞统之计,或可改变后世历史进程。诸葛亮一向自负敏锐,但在荆州问题上却未看到其重大风险,这也成为他政治生涯的最大遗憾。

其实,庞统之所以坚持放弃荆州,考虑也十分周详。他认为,孙吴军队只善水战,难以对蜀汉形成真正威胁。刘备若暂时让给孙权荆州,孙权必感激刘备,两国关系仍可维持。待实力足够强大,再从孙权手中收复荆州也不迟。庞统看穿孙权难有大的作为,放弃荆州可以换取时间和喘息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才是心腹大患 应西南兴兵北上中原

而曹操的魏国军力,才是蜀汉的心腹大患。因此保全实力,待时机成熟后从西南方向出兵中原,才是上策。若刘备当年听从此计,他日诸葛亮实施“隆中对”,攻魏蚕食之势,也可变得更顺利。

庞统认为,刘备现阶段根本无力长期占据荆州。与其被魏吴两国消耗,不如退守一方,待实力充足再图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弃荆州固然痛苦,但可以保全根本,避免力敌力竭。这种退为进的长远策略,确实高明过诸葛亮坚持短期效果。

庞统的避实击虚之计,可以大大减轻刘备的战线压力。不再需要长期驻守襄樊,也无需四面受敌。重点发展益州之地,可以让军队获得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而曹操此时尚有东吴牵制,难以长驱直入蜀中。一旦积蓄足够力量,再从西南出发北伐,前景不可限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没有如果 错失良机成千古恨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庞统早逝华年,他的谋略随之埋没。但通过这段往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眼光之高远与卓识,几十年后诸葛亮都不得不感叹之。

也许有人会说,庞统之计过于保守,不够积极。但后世证明,他的担忧都是正确的。荆州于刘备集团而言,的确是风雨飘摇之地。这一点,即使军事天才如关羽,在那里也无法久安。放弃荆州,忍痛避锋芒,才是当时的上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