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姜鹏

在宫斗剧中,太子之位往往是众人争夺的焦点。但是“太子”二字,不仅意味着继承皇位的权利,也意味着难以预估的危机。戾太子刘据就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死于一场颇具戏剧性的巫蛊之祸。

刘据的诞生

汉武帝十六岁登基,一直到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儿子。对一位帝王而言,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但在二十九岁那年,汉武帝似乎时来运转,他所宠爱的卫子夫,为他生育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太子刘据。

这件事当然让汉武帝感到非常高兴,还专门让东方朔等人写了祭祀“禖神”的文章——“禖神”,是专门管人家生儿子的神;这一举动,又是汉武帝迷信心态的一个例证。卫子夫于是名正言顺地被立为新皇后,这是典型的母凭子贵。到元狩元年,刘据七岁时,就被正式立为太子。

▲ 刘据少时被立为太子

汉武帝对刘据宠爱有加,也寄予了厚望。他为刘据延请名师,在刘据成年后,又专门为他造了一座博望苑,让他在这里活动,发挥自己的爱好,结交各种各样的人物。同时,卫子夫、卫青姐弟由奴仆一跃成为皇后、大将军,如此际遇,真正称得上是咸鱼大翻身。

但有一句老话,叫“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卫子夫和刘据这对母子,以及整个卫氏家族,全都仰仗汉武帝的恩宠;一旦汉武帝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事情就难说了。

“色衰爱弛” 的母后

刘据的母亲卫子夫,本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个歌女,因为机缘巧合,被汉武帝带进宫中,这剧情是不是很像灰姑娘?

不是的。

事实是,汉武帝回宫后,没过多久就忘了这个卫子夫。后来,汉武帝打算放一批宫女出去,才见到泣涕涟涟、主动请求出宫的卫子夫,这才与她重修旧好,连生了三个女儿,直到第四个男孩,也就是太子刘据出生。

由此推测,卫子夫大概不会是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到刘据出生,卫子夫在汉武帝身边已经十二年,渐渐年老色衰了。

皇帝与皇后的关系,决不能用今天普通夫妻的标准来衡量。汉武帝有一位宠妃姓李,史书上称作李夫人,她曾用一句话总结汉武帝与后宫们的关系:“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随着岁月的侵蚀,卫子夫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形象,逐渐就褪色了。

不幸的是,随着皇后的衰老,其他嫔妃也在接连不断地给汉武帝生儿子。而刘据性格温厚,又和雄武刚健的汉武帝不太像。据《资治通鉴》说,汉武帝因此就对太子有了看法,“嫌其材能少不类己”。

▲ 《大汉天子》中的青年刘据

刘据不像自己,那么汉武帝很有可能在其他几个儿子当中发现更像自己的。太子的地位,已经出现了危机。等到卫青去世以后,这一危机便越发明显了。

在汉武帝的宠妃中,有一位赵婕妤,也为汉武帝生了个儿子,名叫刘弗陵。这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也是后来取代刘据,真正继承帝位的汉昭帝。传说刘弗陵出生时,在娘胎里赖到十四个月才出来,因此汉武帝在赵婕妤住处门口题了三个字:“尧母门”——据说尧的母亲怀尧的时候,也是十四个月。

既然把赵婕妤被比作尧母,那刘弗陵不就相当于尧吗?刘弗陵是当代尧圣,那谁还有资格跟他竞争皇位?尧圣再世了,原来的这位太子刘据,算哪颗葱啊?

危机四伏

在中国历史上,最难扮演的角色,恐怕非太子莫属。

太子有皇位继承资格,不免令人垂涎。然而,太子与现任老皇帝之间,存在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即便是亲生父子,也难免相互猜疑。太子表现消极,老皇帝会觉得你无能;太子表现积极,老皇帝会觉得你是不是等得不耐烦了,想早点接班?所以,太子在老皇帝面前,往往横竖不是。

▲ 父子渐生隔阂

有一次,太子去拜谒皇后,在皇后宫里面呆的时间比较长。谁知有个小太监到汉武帝面前打小报告,说太子在皇后宫里面,调戏皇后身边的宫女,呆了很长时间不出来。这成何体统!但汉武帝处理的方法也很绝,不是告诫、教育,而是一次性赏赐了太子很多宫女,给太子宫补足两百名宫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要让太子感到羞愧,你没见过女人啊?要到你母亲那儿去找宫女调戏。现在给你两百个,你调戏个够吧!

说太子在皇后宫里面做不检点的事情,应该是捏造的。汉武帝为什么不调查就信了呢?说明这父子俩的确存在很深的隔阂。至于把这个虚假消息传递给汉武帝的小太监,我们不知道他背后是谁,是谁指使他这么干的,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已经有人对太子虎视眈眈了。而且受指使来监视太子、到汉武帝面前搬弄是非的小太监不止这一个。

还有一次,汉武帝身体不舒服,派另外一个小太监召见太子。这个小太监回来告诉汉武帝,说我刚才告诉太子皇上身体不好,太子居然面有喜色。言下之意,就是说太子盼着汉武帝早点死。汉武帝听了当然不会高兴。等太子来了之后,汉武帝仔细观察了一下,却发现事实和小太监讲得恰恰相反,太子明明有哭过的痕迹,这应该是前面听说汉武帝生病时掉的眼泪。但到了汉武帝面前,太子又强作欢笑,把担忧掩藏起来,希望用欢颜笑语让病中的父亲开心点。

汉武帝察觉到这点之后,就立即把那个恶言挑拨的小太监给杀了。这又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有机会加强沟通,很多误会还是可以消除的。不幸的是,这父子俩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实在太少了。太子的处境仍在一天天恶化。

江充的构陷

汉武帝最欣赏那些严格执法的官吏。在汉武帝晚年,身边有一个叫江充的人,就因为勇于执法、严于执法,深受汉武帝欣赏。为体现这种精神,江充连太子都敢得罪。

汉武帝晚年经常住在甘泉宫,离长安的宫殿有一段距离。有一次太子派人去问候汉武帝,谁知此人不守规矩,让所乘的马车走到驰道上去了。驰道是天子专用车道,其它车辆擅自闯入,要依法没收车辆。这件事撞在被江充手里,被江充法办了。

太子知道了,就跑去向江充求情。他说,我倒不是心疼这车,主要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惊动皇帝。皇帝知道了,必然觉得太子对身边的人管教不严,可能会生气,不利于汉武帝的健康,也不利于他们父子关系。江充没给这个面子,还是把事情上报给汉武帝了。汉武帝表扬江充,夸他严格执法,对太子的人都照章处理,非常好。

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充忽然意识到,汉武帝总有一天是要去世的,如果这位太子顺利登基,自己还有活路吗?这时恰好公孙贺父子因为巫蛊诅咒被告发;同时汉武帝身体每况愈下,常梦见有几千个木偶拿着大棒要打他。江充赶紧跟汉武帝说,你这个病一定是巫蛊在作祟,除了公孙贺父子,还有大量的巫蛊活动没被发觉。汉武帝疑心病重,于是命令江充带人去查。

江充这个人,真的具有法治精神吗?不然。他之所以表现得执法如山,不过是在投汉武帝所好。投机分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只有利益,没有原则。所以在这个时候,他自然会想尽办法,借机扳倒太子。

江充的步骤安排也很有技巧。他先在民间广搜“巫蛊”,牵连数万人;等他发现汉武帝对这套做法并不反感,胆子慢慢就大了。他又串通一名巫师,对汉武帝说宫里头有蛊气,于是又获得整治宫中巫蛊的许可。他先查那些不得宠的妃嫔,慢慢、慢慢地,就查到皇后和太子的地方了。

▲ 江充搜查太子府

其实江充在前面所做的一切,只是这一刻铺垫。为了把戏做足,他甚至带人把汉武帝的御座掀开,看看有没有人在这下面埋木偶、种巫蛊。看来江充真是一个很有表演天赋的人。

最后的调查结果毫无意外——江充声称,太子宫里查出来的巫蛊最多。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对此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父子反目

当时汉武帝住在甘泉宫,离长安有一段距离。太子一看这架势,心里发毛,就问他的一位辅佐大臣,该怎么办。这位大臣想到自己有辅佐太子的职责,很怕事情捅到汉武帝那儿去之后,自己要受牵连。所以就建议太子,先下手为强,把江充抓起来了,问他个诬陷罪,然后顺势把他杀了,把案子翻过来。

太子一开始不敢,说要亲自去甘泉宫见汉武帝,把事情说清楚。江充不依不饶,对太子穷追猛打,太子想去甘泉宫也去不了。这下子把太子给逼急了,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于是太子就杀了江充。

▲ 刘据怒杀江充

但太子的做法也有个问题——尽管江充是想诬陷皇后、太子,但他毕竟是奉汉武帝的命令彻查巫蛊,现在你没有汉武帝的允许,擅自把江充给杀了,很多事情更讲不清楚。有人就会问,你是不是想杀人灭口?所以太子杀江充,并不是一个妥善的处理方法。

太子接下去的行动更令人费解。他杀了江充,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找汉武帝沟通、解释,而是在和他母亲,也就是卫皇后商量之后,打开兵器库,以宫廷卫队为基本力量,起兵了。

在擅自诛杀大臣之后,调动军士,这不是自己把谋反的罪名坐实了吗?何况江充已死,太子发兵针对谁?这些问题不仅《史记》《汉书》没记载,连尽量想把整件事情说清楚的《资治通鉴》,也没给我们留下明确的信息。我们只能靠相关内容作一些分析和推断。

一个最大的可能是,虽然杀了江充,但太子的敌对势力并没有因此而瓦解。江充只是一个浮在面上的马前卒,真正策划整个事件的人,还在操纵事态发展。前面提到,在江充掀起翻天大浪之前,已经有好几个小太监专门在干监视太子、到汉武帝面前打太子小报告这类事。这几个小太监是谁指使的?替谁办事?他们背后,和江充背后会不会是同一股势力?

江充死后,果然有一个伙同江充陷害太子的小太监,成了漏网之鱼,跑到甘泉宫去找汉武帝,说太子造反了。汉武帝派使者去长安打探个究竟,结果派去的人根本不敢去深入了解情况,没见到太子就跑回来了。但他对汉武帝撒谎,说自己见到太子了,太子想杀他,他逃回来了。大家看,这些无名小卒,为什么都异口同声地陷害太子?越来越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汉武帝听了这个汇报以后,就问留在长安的丞相刘屈牦是如何应对的。使者回答说,丞相不敢和太子对抗。汉武帝大怒,说:

“ 丞相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汉书·刘屈牦传》)”

周代初年,周公主政的时候,他的亲兄弟管叔和蔡叔谋反,兵败被杀。汉武帝讲这句话,就是把太子刘据比作谋反的管公和蔡公,该杀。这无异于汉武帝给太子谋反定了性,并对自己的儿子起了杀心。

丞相刘屈牦于是调动军队和太子作战。双方僵持数日,最后太子兵败,卫皇后自杀。太子虽然逃出长安,最后还是被发现行踪,含冤自杀。

▲ 刘据含冤自杀

冤案的背后

巫蛊之祸发生的第二年,汉帝国和匈奴之间又发生了剧烈冲突。汉武帝派李广利为帅,出击匈奴。李广利临行的时候,丞相刘屈牦去送他。李广利就对刘屈牦说:太子这个位置现在空着,希望你早点想想办法,把昌邑王立为太子。如果昌邑王将来顺利登基的话,那你和你的子孙们,也就不用担忧富贵前程了。

昌邑王名字叫刘髆,是李夫人为汉武帝生育的皇子,从家族关系来看,李广利是昌邑王的舅舅。那么李广利为什么嘱托刘屈牦,要他去为昌邑王争取太子地位呢?因为李广利和刘屈牦是儿女亲家,李广利有个女儿是刘屈牦的儿媳妇。因此李广利认为,在争取立昌邑王为太子这件事上,刘屈牦和李家是有共同利益的,所以他嘱托刘屈牦去办这件事。

这是原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后,一个重要的后续话题,也是我们反过来看巫蛊之祸的一个重要窗口。昌邑王刘髆这个人,在汉武帝时代的政治舞台上没有正面出现过。但在原太子刘据失败之前,他却是刘据最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

为什么呢?

刘髆的母亲李夫人生前虽然没当上皇后,但她死的时候,汉武帝是以皇后的礼节安葬她的。汉武帝死后,当时的大臣拿来和汉武帝配对祭祀的“孝武皇后”,是李夫人,而不是卫子夫。刘髆的舅舅李广利,才能虽然很一般,但在汉武帝后期,他却是最重要的将领,也就是以前卫青所处的位置。

刘髆的母亲李夫人取代了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刘髆的舅舅李广利取代了刘据的舅舅卫青,刘髆自己是不是有取代刘据的可能呢?完全有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在巫蛊之祸发生之前就存在了。

李广利和刘屈牦的组合,是不是巫蛊事件的隐形推手?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以李广利为代表的李氏势力集团,是刘据的重要敌手。李广利与刘屈牦将相联手,可以说是强强联手。

然而,就在李广利和刘屈牦达成协议之后不久,刘屈牦同样被人指认与李广利合谋利用巫蛊,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昌邑王顺利上位。这个揭发是非常厉害的,它不是说刘屈牦和李广利想让昌邑王做太子,而说他们要让昌邑王做皇帝。汉武帝还在呢,昌邑王怎么直接做皇帝?不言而喻,这是说他们在诅咒汉武帝,希望汉武帝早点去阎王那儿挂号,给昌邑王腾腾位置。

▲ 刘屈牦被汉武帝诛灭

之前的巫蛊事件,固然是一场针对卫氏集团和原太子的阴谋,但汉武帝对巫蛊的疑心、警惕也在这场运动中被放大到极致。所以汉武帝并没有因为太子之死,减少对巫蛊的疑虑。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为这件事,刘屈牦被杀。李广利因为领兵在外,躲过一劫,他的家人却被族灭。没有正面出场的隐性主角,即昌邑王刘髆,史书虽然没有交代他是否受到牵连,但短短一年半之后,刘髆就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刘据的一生,险象环生,最终仍不免死于非命。这固然值得同情,却也表明太子之位,确实堪称汉武帝时代除丞相以外最令人胆寒的“高危职业”。不过,正像中国人常说的“天道好轮回”那样,从刘据到刘髆,两位储位竞争者先后落马;而刘据的孙子刘询,则在多年以后因缘际会,重新登上了天子宝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汉宣帝”,那已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