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的计划是联合曹丕出兵伐吴,迫使孙权向刘备求和割让荆州,双方再次和好。而曹丕看到了这点,于是不出兵,坐等孙刘作战。刘备这边想的是让曹丕上当,而曹丕不能上当,但是又不能表现出自己已经看破刘备不会上当,否则刘备明白了可能就撤军不打了,所以曹丕才会不出兵,但是说一些比较扯的理由,这样就给了刘备希望,好让刘备觉得曹丕还有可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刘备夷陵之战坚持那么久就是因为这个,也就是说刘备想让曹丕上当,结果被曹丕反钓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丕等待孙刘血战之后再下场攻击孙权的计划,应该是早就制定好的。七月夷陵之战,曹魏十月就三路伐吴,没有准备根本不可能出动十几万大军。之所以不打刘备,是因为走西线无法发挥数量优势,曹丕伐吴在千里战线上打了四个主要战场,伐蜀能有两个战场就不错了。曹丕唯一没算到的是刘备被东吴偏师轻取,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指挥失误,以逸待劳结果被朱然朱桓贺齐打出声震敌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丕选择坐收渔利,就是想趁他俩杀的起劲的时候收残血,如果刘备赢了吴国,那魏国趁机进攻分一杯羹,如果吴国赢了就去偷吴国的家,如果五五开等都耗的差不多了就把两个军队都灭了,然后趁虚攻家。就算取不到利,自己也不会有直接的损失。但问题就是这个大战的结果却是一边倒的惨败,吴国以极小的代价换得刘备极大的伤亡。而且陆逊见好就收不上头及时保家,此时魏国就算去打吴国,刚刚赢了大战的吴国军队损失小、锐气盛、士气高,真见不得能捞到什么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夷陵之战,如果曹丕出兵,孙权估计会立马割荆州向刘备求和巩固联盟,就算自己出兵有一些好处,最后也还是便宜了蜀汉,而且曹丕肯定会认为刘备和他联合就是为了逼孙权割地,因为相比和东吴死磕,兵不血刃夺了荆州才更符合蜀汉的利益。如果曹丕出兵,这仗估计都打不起来,吴国大概率割地求和,孙权不是傻子,也不可能等这俩打进家门口才割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站在曹丕的视角,作为政治家的刘备肯定也会见好就收,因为就算和吴国撕破脸也是便宜了自己,刘备肯定没有那么蠢。所以曹丕不出兵,那蜀吴之间必有战争,这俩会不会到决一死战的地步曹丕不知道,但是刘备肯定不会放弃荆州,在这块地方孙刘是不可能和解的,这俩两败俱伤才对自己更有利,到时候自己再去浑水摸鱼,占的好处肯定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丕在位的几年里,根本无暇顾及长江以南的战斗,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清除青徐臧霸势力,222年,224年,225年,三次伐吴,都没有什么效果,反倒是把青徐的割据势力清除了。所以他并不是不想打吴国,而是没那个能力,或者说暂时还需要稳固内部。只要稳固内部,制衡好宗室和士族,吴蜀两国随着时间,慢慢的就死了,根本不用出力。只可惜226年,曹丕就病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丕称帝,天下不容,之所以没有大的军事动荡也在于他坐镇洛阳,清肃不臣,依托险要,征伐割据,平荡四夷,重开西域,也正因为如此没有用名将南下,以防不测。曹丕继承曹操衣钵,废帝自立(废大舅哥自立),震慑敌对政敌,大胆启用未见大功的人才,封孙权为外臣以正其朔,建立九品中正制收拢北方人心,对下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执政七年确立了稳固的北方政权,为一统天下打下坚实基础,可惜时间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