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5月18日,旅顺海军基地。

艳阳高照,碧海蓝天,一场规模空前的海军军事演习正在这里举行。先是水面舰只射击表演,巨大的火炮掠过深蓝色的海面,将数里开外的木头靶船炸得粉碎,水柱冲天,浪花四溅。接下来是鱼雷艇射击表演,目标同样被顺利击中,最后是黄金山海岸炮台射击表演,十里开外的靶船再次被炸得粉碎,观众的眼球再次被震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得准并不能说明水平高,和平年代的演习大多都是表演,官兵们是演员,检阅领导是观众。既然是表演,图的自然是好看,所以靶子是死的,距离是事先测好的,自然百发百中。演出精彩,皆大欢喜。这种事情是不能较真的,要是打不中靶,演员交不了差,观众会不高兴,上下都不好交代。出来混,大家都不容易。

这次演习是花了大血本的。靶子虽然是假的,可炮弹都是真的,这样看起来才爽。据统计,这一天军舰消耗炮弹100发,炮台消耗炮弹100发,外加鱼雷1枚,水雷8枚,价值10000多两白银。除大东沟决战外,这是北洋舰队消耗实弹最多的一次。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搞一次这样的演习呢?

因为阅兵团来头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来视察的最高领导是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環,相当于海军部长。其次是海军衙门帮办李鸿章,相当于海军部副部长,严格说来只能算是第二副部长。第一副部长(也是海军衙门帮办,排名在李鸿章之前)庆亲王奕劻这次没来。

醇亲王这次是受慈禧太后委派,代表中央前来视察北洋舰队。此人既是海军部长,又是光绪皇帝老子(光绪是醇亲王的亲生儿子,后来过继给慈禧做儿子当皇帝),还是慈禧太后妹夫,两年前他取代恭亲王奕诉主持中枢机构,是当朝炙手可热的第一红人。

俗话说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作为地方大员,李鸿章一直注意与中央高层搞好关系,他在朝廷的大靠山,以前是恭亲王,现在是醇亲王。与其说醇亲王这次是来检阅北洋舰队,还不如说是来检阅他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办起来的。身在官场多年,李鸿章知道接待工作无小事,这次更是非同小可,所以他安排得十分周密,军事演习自然是不遗余力,饮食起居更是无微不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兵期间,醇亲王心情不错,他兴致勃勃地亲手引爆了一颗旱雷,随着一声巨响,远处的沙土掀得老高。被吓了一跳的醇亲王哈哈大笑,满脸洋溢着领导视察时应有的优越感。领导一高兴,自然要打赏。醇亲王挥一挥手,扔给了北洋舰队官兵13000多两白银。银子固然大快人心,但是让官兵们更开心的却是另一件神奇的礼物。

领导下来视察,合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居中而站,众星捧月,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令人陶醉,欲罢不能。下属们也喜欢这个节目,这样他们日后就能举着照片在别人面前炫耀:看哪,跟我合影的是海军部长!

醇亲王这个人很时尚,对刚发明不久的摄影充满兴趣,虽然当时条件艰苦,可他还是想方设法带来一个摄影师,不但给北洋官兵每人都照了一张相片,而且还让参加演习的官兵们与军舰合影,这种特殊福利深受官兵们的欢迎。那年头不比现在,照相绝对是开洋荤,很多官兵都是第一次照相,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那些有幸留存下来的相片,现在都成了珍贵的史料,从中我们可以一睹他们当年的风采,以及北洋舰队的雄姿,这也算是醇亲王对北洋舰队的一个贡献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醇亲王

临行送别时,醇亲王满怀深情地吟诵《赠中堂》以示不舍之意和留恋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中堂送我情。”

李鸿章心花怒放,醇亲王的大作意味着接待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看得出来,他对这次为期10天的阅兵是满意的,如果他能在朝廷上美言几句,对北洋舰队今后的建设将大有益处。

这个阅兵团不但来头很大,而且有些古怪,除了醇亲王,阅兵团中还有一个身份极为特殊的人物-慈禧的心腹太监,大清帝国的一号太监大内总管李莲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这辈子最喜欢的太监有两个,现在是小李子,以前是小安子。小安子就是安德海,此人为人嚣张,但是运气很背,有一次到山东闲逛,被巡抚丁宝桢这个猛人一刀砍了。按照大清的规矩,太监私自出宫,按律当斩。有了这个教训,太监们都不敢出宫,更不敢去山东了。

清朝祖制规定,太监不能随便出宫,更加不能干政,尤其不能插手军队。派个太监去检阅海军,实在是不像话,就算没人敢杀他,可一定会有人跳出来骂他。既然如此,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难道她忘记了小安子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有时候得罪秘书的后果甚于得罪领导本人。官场老手李鸿章当然很清楚最高领导派心腹秘书下来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对李莲英的照顾可谓是竭尽所能,这样做无非是希望他能在老佛爷面前美言几句,这比醇亲王去说也许会更管用。

亲王的预言

从现存史料来看,醇亲王回京后是替李鸿章“美言”了几句的。

1886年6月2日,醇亲王上了一个折子,向慈禧太后详细汇报了阅兵工作,并且谈了自己对北洋海军的看法,其中有两点说得十分精彩。

一是北洋海军需要扩充壮大。他说北洋舰队军舰数量偏少,能出海打仗的只有定远、镇远、济远、超勇和扬威5艘战舰,镇中、镇边、镇东、镇南、镇西、镇北6艘炮艇只能待在港口看家护院,就算另外4艘巡洋舰回国,军舰还是有些单薄,需要继续筹款购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正是李鸿章所盼望的,醇亲王还算对得起他的接待。可就在短短3个月之后,醇亲王却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二是北洋陆军需要补充加强。他说海军和陆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算海军强大,陆军也很重要,何况现在北洋舰队并不强大,这就更要重视陆军建设。北洋陆军担任着保卫京师、拱卫港口的重任,李鸿章手下兵将看似很多,可是分散之后其实非常单薄。

这两条都很有先见之明,可惜后来都没有得到落实,否则北洋舰队就不会是后来那个结局。接下来,醇亲王还特别指出两个问题。

一是旅顺后路防务需要加强。他说威海基地暂时没有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建完的只有旅顺基地,这里的陆路炮台兵力太少,只有宋庆5个营的陆军,一旦开战,还需要加派兵力,否则后路一失,旅顺必将不保。

二是大连湾防务要加以重视。他说这次他虽然没有亲自去大连湾实地考察,但他听说这里水面宽阔,可以停泊很多船只,所以将来要在这里修筑炮台,否则将来敌人从这里登陆向旅顺后路迂回,旅顺还是难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条后来又都被不幸言中。有人说醇亲王昏庸无能,看来事实并非如此。从他所讲的这四条来看,他这个海军部长不是不懂海军,而是很懂海军,这几条意见说得相当专业,言出必中,简直让人怀疑他的业余爱好是不是算命看八字。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意见是李鸿章在接待时有意无意“泄露”给他,然后借他的嘴再去告诉朝廷。

不管怎么说,醇亲王还是反映了海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说得很有水平,对于一个满族亲贵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当然,回到北京的李莲英肯定也向慈禧做了汇报,然而正是他说的话,让醇亲王的可行性建议全部落空。

这个小李子到底对慈禧说了什么,能有如此威力?

很抱歉,我也不知道。这也不能怪我,秘书与首长之间的谈话,一般只有当事人知道,而且不会留下谈话记录之类的史料。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说来说去你也不知道,这不戏弄我们吗?大家先别急,史料上没有记载并不等于我们就找不到答案,而这正是研究历史的乐趣之一。

经过一番查找,我发现答案就在一封奏折之中,一封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奏折。

诡异的弹劾

李莲英在阅兵期间一直非常低调,避免惹人注目,回京后风平浪静,没有人去骂他这个违规阅兵的太监。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4个月后,一次诡异的弹劾打破了平静。1886年9月21日,一名姓朱的御史终于按捺不住,参了李莲英一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朱御史的名字就用不着去记了,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写的这封奏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官场的生态,而北洋舰队最后的失败恰好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朱御史说,派太监去旅顺阅兵不合体制,而且李莲英在天津高调出行,十分招摇,这件事情大家都很不理解,老佛爷您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方便对大家说呢?

第二天,慈禧进行了回应,她解释说李莲英是皇帝派去照顾醇亲王的,不是她派去阅兵的,这事醇亲王自己也是同意了的,儿子关心老子有什么错?再说了,醇亲王大老远跑去阅兵,舟车劳顿,奔波辛苦,派个太监服侍一下也是宫里的老规矩,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最后,慈禧开始反击,她要求朱御史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你说李莲英在天津高调出行,有什么证据?第二,你说我有难言之隐不能对大家说,那你说是什么难言之隐?

面对慈禧的兴师问罪,朱御史上了第二道奏折。

在很多电影和小说里,御史往往被塑造成钢铁战士,他们下骂奸臣,上骂皇帝,刀架在脖子上还要继续骂,眼睛都不眨一下,是典型的不怕死的硬骨头。从职业道德上来说,御史应该是这种感人形象,也应该延续这种优良传统。很多人觉得御史太牛、太伟大了,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怕死,而是不需要怕死。御史又称言官,主要工作就是骂人,朝廷为了让他们放胆骂人,便给了他们一项特权,骂人无须证据,可以捕风捉影,可以道听途说,想骂就骂,骂完无罪,所以御史历来胆大,极其彪悍难搞,天生就是大臣甚至皇帝的克星。遗憾的是这一次朱御史要让大家失望了,影片中的那令人血脉贲张的一幕并没有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御史说,大家都知道皇太后您一直恪守祖训和体制,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这次醇亲王亲自检阅海军,派个太监去服侍一下也是应该的,这样不但可以让皇帝放心,而且体现了老佛爷您对大臣的关心和对海防事业的重视,这些就是我所说的“您的难言之隐”,跟您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您并没有违规,是我自己迂腐,不懂朝廷规矩。这算是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朱御史是这样回答的:我听说(风闻)李鸿章派艘船来迎接醇亲王,醇亲王不肯坐,李莲英坐了,结果沿途官员误以为是醇亲王到了,于是纷纷出来迎接,我担心这是谣言,所以上次没有细说,现在既然您问了,我只好如实禀报。

你这个家伙,看起来来势汹汹,搞了半天,原来是个软蛋啊!一个回合就趴下了,认尿也太快了点儿吧?慈禧不禁有些失望,她说,现已查明小李子根本就没有坐醇亲王的船,此人(朱御史)胡乱揣摩领导心思,胡说八道(妄测上意,牵强附会),降为主事,以示惩戒。

朱御史还真是个软蛋,被慈禧这么一骂就彻底败下阵来,再也没了下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晚清的御史已经丧失了前辈们的气节和胆色,沦为了可怜的奴才,权力就这样失去了最后的制约。

其实朱御史还不是最软的蛋,慈禧和李莲英这么胡来,他还哼哼了几声,其他人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这次弹劾只进行了两个回合,内容稀松平常,不过是一个胆子较大的御史骂了一个太监几句,指责了一个太后几句而已,这与北洋舰队有什么关系呢?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中间不是有关系,而是有很大的关系。

慈禧在训斥朱御史的那篇文章里,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这桩公案的关键。她质问朱御史说,阅兵这个事情都过去好几个月了,有意见为什么当时你不说,中间这么长时间你不说,非要等到今天才说?

问得好!朱御史你为什么非要等到这个时候才突然发飙,你什么意思?

其实答案朱御史在第一封奏折里已经说过了。他说现在各省大闹水灾,都是当初太监阅兵惹的祸。他的这个逻辑,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迷信思想,学名叫作“天人感应”,是西汉大儒董仲舒老先生提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皇帝胆敢胡作非为,老天爷就会给你弄个水灾啊、地震啊什么的,这个叫作降灾示警,相当于黄牌警告,要是你依然执迷不悟,接下来就是红牌罚下场,皇帝你别干了。皇帝自称天子,老天爷就是他老子,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不能不听。朱御史的意思是说因为派了太监去阅兵,这个算严重犯规,所以老天爷有意见,于是洪水滔天,算是罚块黄牌,以示惩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人感应、降灾示警之说放在今天是封建迷信,但在当年却是不容置疑的不二真理,尽管如此,朱御史这个说法还是有一个很大的漏洞,老天爷为什么要拖上4个月才出马呢,难道老天爷也有看黄历选日子的习惯?这个漏洞慈禧也看出来了,她知道朱御史是披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在扯淡,于是她问了那个很刁钻的问题。

那么朱御史选择在这个时候弹劾李莲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仔细研究了朱御史的两封奏折,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答案还是在第一封奏折里,慈禧正是看到这句话之后才发飙的。这句话很短,只有16个字,在那封奏折里并不打眼,所以往往容易被忽略:

出治之原,莫先无逸;图治之要,莫切求言。

这话什么意思?

先看后半句,“图治之要,莫切求言”,这个好理解,意思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要放宽言路,开怀纳谏,允许臣子们踊跃上奏,畅所欲言,就算说错了也不要找他们的麻烦。这显然是朱御史在为自己留后路。关键是前半句,“出治之原,莫先无逸”,这话意思也好理解,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不能贪图享受,追求安逸。

意思虽然好理解,但是放在这里显得牛头不对马嘴,谁贪图享受了?谁追求安逸了?这与太监阅兵又有什么关系呢?实在是莫名其妙,这都是哪跟哪呢?这话说得奇怪,我又是个很好奇的人,于是把朱御史上奏前后发生的事情仔细琢磨了一番,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终于在一份官方文件中找到了答案。

这个文件也是一封奏折,上奏者是醇亲王。

1886年9月14日,醇亲王给慈禧上了一个折子,请求恢复昆明湖水操旧制,在这里办一所海军军官学院,名字叫作昆明湖水操学堂。7天后,朱御史弹劾了李莲英,而起因就是醇亲王的这个折子。而醇亲王之所以上这个奏折,则是因为小李子阅兵回来后对慈禧打了小报告。其中的来龙去脉等我们讲到慈禧太后阅兵的时候再来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醇亲王这个奏折不但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北洋舰队建设画上了句号。送走两位阅兵领导,李鸿章陷入了沉思。在这次奇怪的阅兵中,他的处境有些尴尬-既是检阅者,又是被检阅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