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少年中国、中国少年,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锦、来日方长。

出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参资:古诗文网《少年中国说赏析》。

梁启超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启超像

二、写作背景与社会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于光绪28年〔1900年〕,创作了《少年中国说》。

那一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攻陷了天津北京,还污蔑我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就像“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靠列强共管或瓜分,企图瓦解我们的民族意志。而我们中国人中也有一些无知昏庸者,跟着散布悲观论调,叫嚷什么“三日内,任何列强都可灭亡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这时候,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无耻谰言,也批判—些国人自暴自弃的崇洋媚外心理,唤起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站在历史的最前列,运用救人必先救心的伟大真理,写下了这篇振聋发聩、气壮山河的《少年中国说》。

《清议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议报》

《少年中国说》在他创办的《清议报》上,一经载出,立即风行海内,极大地鼓舞了仁人志士、热血青年,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少年”—词也一跃而变成时髦的革命词语,当时追求进步的年轻人,竞相以“少年中国之少年”,或“新中国之少年”自称,使“少年”这个普通名词理想化,升华为革命先锋、历史创造者的血肉之躯。

《少年中国说》语录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中国说》语录墙

三、《少年中国说》全文内容简介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是一篇抒情性的政论文,作者站在维新改良派的立场上,将古老的封建帝国,与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作出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中国少年勇于革新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祖国繁荣强盛的强烈愿望,以及爱国图强的积极进取精神。世人公认,本文“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是作者思想意义最积极、感情色彩最激越的经典篇章。

开篇,从列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下笔,引出新论点“少年中国”。这两者,一为侮辱性的称号,一为远大美好的新成语,对比鲜明,壁垒森严。

接着,论证中华民族现状,既有光辉烂灿的历史文明,代有唐虞郅治、秦汉雄杰、汉唐隆盛、康乾武功的盛世辉煌,也有随着岁月流转,而“面皴齿尽、白发盈把”的颓然老朽之现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国势衰微;生命危浅、朝不虑夕、民心涣散,“国为待死之国,民为待死之民”。

随后,分析论证“颓然老矣”的根源,不是国家本身老朽,而是制度的因袭、官员的守旧,因此,只要撤换了这批“中国老朽”官员,改革因袭守旧制度,就能焕发出“老朽中国”的青春,从而脱胎换骨,创造出一个“少年中国”。

少年强则中国强字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强则中国强字幅

作者又进而论证,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不是他人,而正是“中国少年”。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少年”跟“中国老朽”本质不同,“中国少年”有民族崛起的自信心、有繁荣国家的责任心,一旦由“中国少年”执掌权力,运转乾坤,实行爱国创新的主张,那么,就能创造出“少年中国”。

“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少年当自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同疆!”

英武豪迈,振奋激昂,气势宏大,文采飞扬。

中国少年,如日初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少年,如日初升

四、小学语文课《少年中国说》

小学语文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自原文末尾部分,选词精当,句式整伤,散骈结合,词采绚丽,气势恢宏,感染力极强,课文如下: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锦,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同疆!

中国少年如黄河奔流,朝气蓬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少年如黄河奔流,朝气蓬勃

五、课文翻译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那里,全在我们少年自己身上。少年聪明、我们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们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们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们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们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们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们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们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中国少年啊,就像红日刚刚升起,前途充满霞光;就像黄河从地下冒出,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就像潜龙从深渊腾起,舞动鳞爪神采飞扬;就像初生虎犊咆啸山谷,五禽百兽都害怕惊慌;就像雄鹰猛隼振翅欲飞,卷起疾风尘土飞扬;就像奇花含苞待放,华美瑰丽灿烂辉煌;就像宝剑干将刚刚磨砺,闪耀出炫目的光芒。中国少年呀,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拥有悠久的文明积累,富有辽阔的疆域资源,前程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事业兴旺发达,来日方长。

美丽啊,我少年中国,必将天长地久、万寿无疆!雄壮啊,我中国少年,必将与祖国共存不老、精神昂扬!

中国少年,顶天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少年,顶天立地

六、课文内容结构与笔法赏析

这篇课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可分三段。

段一、详细介绍中国少年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重大责任。首先用散句总写,以“不在……而全在……”的并列复句,作出正反对比,突出少年肩负的责任,不仅重大,而且必须全力承担,从而强调:时代重任,责无旁贷。

接着用骈文分写,以一组8个紧缩假设复句“少年……则国……”组成的排比句,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世界”8个层面,又逐层递进,表达出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之间的休戚与共的逻辑关系,从而,酣畅淋漓地强调中国少年责任的重大性:国家的强大,靠的就是少年;少年的历史使命,就是让国家强大起来。中国少年,任重道远,语气紧凑,激情飞扬。

段二、歌颂中国少年志向远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完全胜任建设少年中国的重大责任。首先,骈文如诗,以“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意象的动态描写、一共7个表意雄伟而美好的单句,组成博喻兼排比,极力铺陈描写中国少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形象,龙腾虎跃,意气风发,完全胜任肩负的重大时代责任。节奏急促,韵律铿锵,意象鲜明,意境恢弘。

继而,对句似歌,先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中国少年“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再用“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描写他们拥有几千年繁荣昌盛的古老文明可供借鉴,又有地大物博的九州八荒疆域可供驰骋,用令人信服的历史遗产和物质财富为理由,最后,顺理成章,说明他们的事业必然兴旺发达,“前途似锦,来日方长”。三组对偶,词美意浓,笔力千钧,豪迈辉煌。

这段韵语,以如诗骈文、似歌对句,塑造出中国少年的非凡形象,特具执掌乾坤,舍我其谁的霸主气概,从而,告诉人们一个令人信服的历史结论:只要有了中国少年,必然能创造出少年中国!

段三、抒发对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因为,前两段以描写手法,刻画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光辉形象,以及两者之间的血肉关系,所以,最后则水到渠成,发表感慨,祝福少年中国万寿无疆,并呼唤中国少年与祖国共命运,从而实现与祖国同寿,把两者有机组合起来,又是并列,又是因果,很自然地总结了全文。

总之,本文热情歌颂中国少年志向远大、朝气蓬勃,又极力激励中国少年奋然崛起,勇敢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投入到创建少年中国的战斗中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一代的无限热爱与殷切期望,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以及爱国图强的积极进取精神。

七、课文的句式赏析

这篇课文不仅选词精当、意象鲜明,创造出文采飞扬、意境宏富的语言艺术效果,而且句式整饬、简短押韵,又运用了对比〔含对偶〕、排比〔含递进〕、比喻〔含博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格,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创造出豪情激越、荡气回荡的文气艺术效果。

譬如第一段,运用8个紧缩假设复句组成的、逐层递进的排比句,描写出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之间的休戚与共的血肉关系,句式整饬,逻辑严密,层层相关,逐层深入,雄伟美好,朝气蓬勃,气势充沛,令人信服。当然,作者用的是紧缩复句,理解的空间大,前后两分句,姑且看作假设关系,可理解为:“如果少年智,则国智”,等等;如果看作条件关系,又可理解为:“只要少年智,则国智”,也尚达意。甚至还可当作因果关系理解。

又如第二段,运用7个比喻句组成的博喻兼排比,描写出中国少年的非凡风采,动态意象,意境富丽,笔力千钧,激发斗志,大有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气概。

对仗句式,极具特色。写顶天立地,用“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写时空苍茫,用“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不仅写出了形象之高大伟岸、境界之广阔高远,而且给人以无限美妙的暇想:“前途似锦,来日方长”,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少年的豪迈英武、精神富有、浩气四溢、主宰天地的英雄形象。

梁启超是国学大师,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他爱国爱民,寓情于笔,文采飞扬,气势恢宏。学习此文,学做其人,写正能量的文章,做爱国图强的“中国少年”。陈存选2024、05、19

梁启超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启超纪念馆